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破帷 > 第105章 盲女点灯

第105章 盲女点灯(1 / 2)

这股洪流,她引来了,却不知自己能否驾驭。

林昭然立于熙攘的报名处一角,看着眼前攒动的人头,心中那份初时的激动正被一种更深沉的忧虑所取代。

前来应试者确有千人之众,可她放眼望去,看到的尽是些熟悉的面孔——屡试不第、鬓发微霜的落魄书生,或是告老还乡、眼神中带着一丝不甘的退隐小吏。

他们有学识,有经验,却唯独缺少了她最想看到的那种面孔。

那些真正被困于田埂、灶台、工坊,被世俗偏见钉在原地的寒门女子,那些因身有残疾便被默认为无缘教化之人,在这里,竟寥寥无几。

这私学之火,似乎只点燃了那些本就离火堆不远的人。

“最被遮蔽的声音,往往最有穿透力。”守拙先生的话语,如空谷足音,在她心底回响。

她明白了,这场变革缺了一位破局者。

必须有一个人,以一种世人绝难想象的姿态站上讲台,用自身的存在去击碎那套“贤者必有其形,师者必有其貌”的潜规则。

她需要的不是一个完美的授业者,而是一柄锋利的剑,斩断偏见的锁链。

这个念头像一粒投入静水的石子,瞬间激起万千涟漪。

她不再犹豫,当即便将京中事务托付给程知微,自己则带着柳明漪,一骑轻尘,直奔江南。

马蹄踏碎晨霜,穿行于三千里烟雨之间。

林昭然曾在驿站歇脚时,听见书生低声讥笑:“女子讲学,岂非牝鸡司晨?”她未作回应,只是将披风裹得更紧,指尖抚过怀中那册《补遗讲录》,仿佛能触摸到未来微弱却坚定的光。

江南水乡,烟雨朦胧。

林昭然在一座临水而建的小楼里见到了阿阮。

那是个安静的女子,一身素衣,青丝绾起,端坐于织机前。

若非那双失去神采的眼眸,任谁也看不出她双目失明。

细雨敲打着屋檐,檐下铜铃轻响,如同低语;空气中弥漫着桑蚕丝与旧木交融的微香。

她的指尖在繁复的丝线上灵巧跳跃,指腹划过丝线时发出极轻的“沙沙”声,仿佛在阅读一部无字的经书——那触感,是她与世界对话的语言。

柳明漪呈上《补遗讲录》,阿阮并未触碰,只是侧耳倾听。

诵读声在雨声中流淌,她的耳廓微微颤动,像是捕捉风中的音符。

当柳明漪停下时,阿阮拿起一根绣花针,银针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她一边在布料上穿引,一边用平稳无波的语调,将方才听过的段落一字不差地复述出来,甚至连语气中的抑扬顿挫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林昭然心中震撼,她走上前,轻声问道:“若请你参加资格试,你可敢登台讲学?”

阿阮的针停了一下,指尖轻轻摩挲着布面,似在确认某个结点的位置。

她嘴角泛起一丝极淡的笑意:“我眼不见字,但心能记声。这世上论及‘听字之道’,还有谁比我更懂?”

一言既出,尘埃落定。

林昭然大喜过望,当即恳请阿阮应试。

她命柳明漪留在江南,全力协助阿阮。

两人花了数日,将阿阮心中所学梳理成讲稿,再由柳明漪以一套特殊的针法顺序,将文字“翻译”成凸起的线路和结点,绣在一幅长长的素白布卷上。

她们依《千字文》设三十六种针脚组合,以不同密度与走向的针迹对应音节与句读,如同古时“丝语记事”之法重现人间。

这便是为阿阮量身打造的“丝语卷”——只要指尖划过,文意便如清泉流入心中。

每当夜深人静,烛火摇曳,柳明漪低头穿针引线,指尖被针尖刺破也浑然不觉;而阿阮则静坐一旁,听着针线穿过布帛的“嗤嗤”声,仿佛听见知识在黑暗中生根发芽。

就在林昭然为找到破局之人而欣慰时,京城的暗流已然汹涌。

程知微在国子监的朋友处探得一则惊人消息:礼部竟在沈砚之不知情的情况下,私下拟定了一份“资格试免审名录”。

名单上是二十位京中顶级世家推荐的子弟,他们可以免去笔试,直接进入最终的讲评环节。

程知微深知,此例一开,资格试的公信力将荡然无存,林昭然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他当机立断,将名单抄录一份,模仿首辅府的行文口吻,伪装成一份“首辅密令”,悄然泄露给了国子监中那些最为激进的寒门学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

消息传开,寒门考生哗然。

他们十年寒窗,为的就是一个“公”字,如今这唯一的希望眼看就要被权贵践踏。

激愤之下,数百名学子自发聚集于国子监外,席地而坐,高声抗议,声浪如潮,撞击着朱红宫墙。

雨点落在他们肩头,湿透了粗布衣衫,却浇不灭胸中烈火。

沈砚之闻讯,震怒异常。

他当即召来礼部尚书,厉声问责。

尚书吓得魂不附体,却呈上了一份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那份所谓的“密令”确系伪造。

一时间,沈砚之陷入了沉默。

他站在书房窗前,望着外面群情激奋的学子,听着他们齐声诵读《明堂策》的朗朗之声,忽然忆起自己年轻时也曾跪在贡院门外,求一纸公平而不得。

良久,他忽然转身对堂下战战兢兢的官员们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愕然的话:“既然民愤已被激起,无法平息,不如……就真的设免审。”

在众人惊骇的目光中,他提起朱笔,亲自批示:“凡能于国子监门前,当众一字不差背诵《明堂策》全篇者,可免笔试。”

此令一出,满朝哗然。

看似是顺应了世家的特权,实则却是一招釜底抽薪。

《明堂策》乃是本朝开国之策论,艰深晦涩,长达数万言,等闲大儒也未必能通篇记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