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情报与外交(1 / 2)

真定府的迎恩门外,一辆满载着针头线脑、日用杂货的小推车,正随着进城的人流缓缓移动。推车的货郎戴着顶旧草帽,帽檐压得很低,遮住了大半张脸,只有一双眼睛警惕地扫视着城门处的清军岗哨,他是复国军情报司的暗桩,代号“货郎”,也是第一批潜入真定府的情报人员。

“站住!搜身!” 两名清军士兵上前,一把按住小推车,其中一人伸手就要去掀货郎的草帽。货郎心里一紧,却立刻露出谄媚的笑容,从怀里掏出几枚铜钱,悄悄塞给士兵:“官爷辛苦,小本生意,通融通融。” 那两名士兵掂了掂铜钱,又扫了眼车上的杂货,挥挥手:“进去吧,别在城里惹事!”

货郎推着车,快步走进城门,心里松了口气,这是情报司提前布置的“暗线”,城门处的几名清军士兵,早就被用“每日五文钱、战后分田地”的承诺收买,专门负责接应潜入的情报人员。

进城后,货郎没有直接去联络点,而是推着车在街道上慢慢走,看似在吆喝卖货,实则在暗中观察:城墙上的清军士兵多是懒洋洋地靠在箭楼上,有的甚至在抽烟袋;迎恩门内侧的兵营里,传来零星的赌钱声;街角处,几个百姓正低着头小声议论,时不时警惕地看向四周,这与情报司之前传回的“清军守军懈怠、民心浮动”的消息完全吻合。

傍晚时分,货郎推着车来到城南的“王记布庄”,这是情报司在真定府的秘密联络点。布庄老板王掌柜见他进来,不动声色地问:“要点什么?”

“来三尺青布,做件新衣。” 货郎报出暗号。

王掌柜立刻引他进后院,掀开地窖的盖板:“里面有人等你。”

地窖里,已有三名情报人员等候,其中一人正是之前与抗清义士联络的“书生”(宣传局的年轻学子)。“城里的情况怎么样?” 书生压低声音问。

“清军确实懈怠,但城墙上的红衣大炮还在,每日有专人擦拭,看样子是能正常使用的。” 货郎拿出一张用炭笔绘制的简易城防图,“我观察到,西南角的小城门,每日亥时关闭,由一个汉军旗的小旗官负责,叫张贵,手下有十个士兵。”

“张贵这个人,我们已经摸清了。” 书生点头,“他是真定府本地人,去年被清军抓壮丁编入汉军旗,上个月他老娘生病,想请假回家,被清军千总打骂了一顿,还克扣了他三个月的军饷,心里早就不满。我已经通过他的邻居,递了话,他愿意倒戈,但怕事败连累家人,还在犹豫。”

“得给他吃颗定心丸。” 货郎想了想,“我们可以承诺,攻城时先派人保护他的家人,战后让他加入复国军,给个小官做。另外,再给他点实际好处,比如二十两银子,让他先把老娘的病治好。”

次日夜里,书生通过张贵的邻居,将二十两银子和一封“保证书”送到了张贵家。张贵看着银锭,又读了保证书里“复国军承诺保护其家人安全,战后任命为小队正”的内容,终于下定决心,偷偷写下回信:“亥时三刻,我会打开西南角小城门,放你们的人进来,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我娘。”

除了策反守军,联络城内士绅的工作也在暗中推进。真定府的士绅代表是前明的举人刘世安,他家有良田千亩,清军入城后,不仅要他缴纳“粮食税”,还想强占他的女儿做妾,刘世安虽不敢明着反抗,却一直暗中资助抗清义士。

复国军派去联络刘世安的,是陈秀才的学生、曾在真定府读过书的年轻学子。他穿着长衫,以“拜访同乡”的名义,来到刘世安府上。两人在书房里密谈,学子开门见山:“刘先生,复国军不日将攻真定府,只为驱除鞑虏,保护百姓。只要先生肯做内应,提供城防情报,战后复国军不仅不没收你的田产,还会帮你追回被清军抢走的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