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医馆设立(1 / 2)

铁石山的日子渐渐安稳,高炉的火光、工坊的叮当、战兵的操练,透着蓬勃的生气。可赵罗心里总有块隐忧——他见过太多本可避免的伤亡:之前打退官兵时,一个战兵被箭擦伤,只因伤口没处理好,几天后就红肿发炎,高烧不退,差点没挺过来;山里的孩子喝了没烧开的泉水,上吐下泻,老人们只能用土法刮痧,看着揪心;连赵二婶前些日子劈柴伤了手,也是随便用灶灰捂了捂,结了疤却总流脓。

“光有粮、有刀还不够。”赵罗找赵伯公时,老人正蹲在晒药的石板前翻晒草药——赵伯公年轻时走南闯北,懂些草药知识,是族里唯一能“看病”的人,“人会生病,会受伤,得有地方治,有法子治,不然一场小病、一个小伤口,就能把人拖垮。”

赵伯公叹了口气:“谁说不是呢?以前在赵家村,每年冬天都有孩子冻着、拉着肚子没了的。我这点草药知识,治治风寒还行,碰上个感染、外伤,就没辙了。”

“那咱们就建个医馆。”赵罗斩钉截铁,“找个干净的山洞,收拾出来当医馆;把懂草药的人都聚起来,您当领头的;再教大家些‘规矩’,比如伤口怎么弄才不烂,水怎么喝才不闹肚子。”

赵伯公眼睛一亮:“建医馆?好!好啊!只是……那些‘规矩’,管用吗?”

“管用。”赵罗肯定道,“我见过书里写的法子,试试就知道。”

说干就干。族人们在核心山洞旁边选了个干燥的空山洞,清理出碎石,用黏土糊了地面,又用木板搭了两张简易的床——这就是铁石山第一个医馆。赵伯公把自己存的草药都搬了过来,分门别类摆在石架上:治风寒的紫苏、退烧的柴胡、止血的艾叶、消炎的蒲公英……还在洞口挂了块木牌,写着“医馆”两个字。

赵罗又召集了族里几个常帮人包扎伤口的妇人,还有两个细心的后生,跟着赵伯公学认草药、学包扎。更重要的是,他要教他们“卫生常识”。

“先说伤口。”赵罗在医馆的石板上画了个简单的伤口图,“以后不管是刀伤、箭伤,还是磕碰伤,第一步不是用灶灰捂,也不是用脏布包,得先‘洗’。”

“洗?用啥洗?”一个妇人不解地问,“山里的泉水?”

“用煮沸过的水。”赵罗强调,“把水烧开,晾到不烫了,用干净的布(最好是煮过的麻布)蘸着水,把伤口上的血、泥都擦干净。为啥?因为水里、泥里有‘小虫子’(他没法解释细菌,只能这么说),不洗掉,就会钻进伤口里,让伤口烂掉、发烧。”

他又拿出几个陶罐:“这是高度酒——之前酿酒时特意蒸出来的烈酒,度数高,能杀死那些‘小虫子’。伤口洗干净后,用干净的棉花(山里采的木棉)蘸着烈酒擦伤口周围,再用煮过的干净布包扎,每天换一次布,换的时候再洗一遍伤口。”

族人们听得半信半疑。赵二婶忍不住说:“烈酒擦伤口?那不得疼死?还有,水烧开了再晾,多麻烦啊。”

“疼也得擦!麻烦也得做!”赵罗语气沉了沉,“之前那个被箭擦伤的战兵,要是一开始就这么弄,能烧到昏迷吗?孩子喝生水闹肚子,要是喝煮沸过的水,能上吐下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