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 > 第3章 丝绸之路源何处,养蚕织锦见真章

第3章 丝绸之路源何处,养蚕织锦见真章(2 / 2)

马骥小心翼翼地接过蚕茧,只觉得入手温润、沉甸甸的,表面光滑而有弹性,仿佛一块上好的白玉。他轻轻捏了捏,能感觉到里面蚕蛹的轮廓。“这么一个小小的蚕茧,能抽出多少丝?”他好奇地问道。

“一个蚕茧,大约能抽出一千多米长的丝。”女管事笑着说,“别看这丝细如发丝,却非常坚韧,不易断裂。织一匹普通的丝绸,大约需要两千多个蚕茧。若是织那种复杂的锦缎,需要的蚕茧就更多了。”

马骥听得目瞪口呆,一千多米长的丝,竟然藏在这么小的一个蚕茧里,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接着,女管事又带着他来到了缫丝作坊。这里的工棚里摆放着数十口大锅,锅里盛满了沸水,几位女工正将蚕茧放入沸水中,用细竹丝轻轻搅动,寻找丝头。找到丝头后,她们将几根丝头合并在一起,通过一个小小的瓷眼,缠绕在旁边的丝框上。随着丝框的转动,晶莹剔透的蚕丝被源源不断地抽出来,如同流水般缠绕在丝框上,形成一卷卷洁白的生丝。

“缫丝这一步,关键在于水温的控制和丝头的合并。”女管事介绍道,“水温太高,会损伤蚕丝的韧性;太低,蚕茧不易溶解,丝头难以抽出。而且,一根丝太细,织出的布不够结实,通常要将三到五根丝合并在一起,才能形成合用的丝线。”

马骥看着女工们灵巧的双手,看着洁白的蚕丝在沸水中被抽出、合并,心中充满了敬佩。这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却蕴含着极高的技巧,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丝线断裂或粗细不均。

离开缫丝作坊,他们再次回到了织布工棚。女管事带着马骥来到一架结构更为复杂的织机前,这架织机比其他织机更高大,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绳索和踏板,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织女正坐在机前,专注地操作着。

“这是提花织机。”女管事自豪地说,“普通的织机只能织出平纹或斜纹的坯布,而这提花织机,通过预先编排的‘花本’,可以织出带有复杂图案的锦缎。你看这织机上的绳索,每一根都对应着一根经线,通过踩踏踏板,控制经线的起落,再配合纬线的交织,就能织出各种精美的图案。”

马骥顺着女管事所指看去,只见老织女双脚交替踩踏踏板,双手快速投梭、打纬,织机上的经线随着踏板的起落而上下沉浮,纬线在经线之间穿梭,一幅瑰丽的云纹图案正在坯布上逐渐呈现。那云纹栩栩如生,层次分明,仿佛真的漂浮在天空中一般,让人叹为观止。

“这‘花本’,就相当于现代的‘程序’啊!”马骥忍不住低声惊呼。用如此精妙的机械结构来实现图案的编织,相当于用纯机械的方式完成了“编程”和“输出”,这种设计思想,在古代实在是太超前了!

女管事没听懂“程序”是什么意思,但能感受到马骥的赞叹,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神色:“此乃我华夏独步天下之技!西域的胡商,不惜耗费千金,也要求购一匹吴绫蜀锦,却往往有价无市。这丝绸,不仅是衣物原料,更是我朝的瑰宝,是沟通中外的桥梁啊!”

马骥看着织机上那光滑绚丽的锦缎,听着女管事的话,眼前仿佛浮现出了那蜿蜒西去的丝绸之路。长长的商队载着满载丝绸的骆驼,穿越沙漠戈壁,将东方的文明与瑰宝带到西方;而西方的珍宝、香料、文化,也随着商队传入东方。这闻名天下的丝绸之路,其起点,正是这千百年来,无数养蚕人、缫丝工、织工用智慧与汗水凝聚成的、这小小蚕儿吐出的、晶莹而坚韧的丝线。

他胸口的挂坠,在目睹这从蚕食桑叶到丝织成锦的全过程时,吸收着那种由生命转化、匠心编织而成的、“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能量。这能量细腻、坚韧而充满华彩,如同蚕丝般温润绵长,又如同锦缎般绚丽夺目。挂坠的悸动也变得如同丝线般绵长而有韵律,光芒柔和而明亮,仿佛被丝绸的光泽所浸染,带上了一层细腻的华彩。

马骥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女管事,心中充满了震撼与敬佩。这养蚕织锦的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汗水,从小小的蚕儿,到晶莹的蚕丝,再到精美的锦缎,这不仅是一个物质转化的过程,更是一个充满匠心与创造力的过程。这,就是“天工开物”的真谛吧——顺应自然,巧用智慧,将平凡的原料转化为非凡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