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半山区一栋僻静的别墅内,宋庆龄正伏案疾书。
窗外是维多利亚港的繁华景象,但她的心却系于烽火连天的内地。
桌上散落着各地传来的战报和求援信,每一封都浸透着血泪。
“夫人,上海杜月笙先生又发来密电,药品和资金缺口很大。”秘书轻声汇报。
宋庆龄放下笔,揉了揉太阳穴。这位孙中山的遗孀,虽然身处相对安全的香港,却已成为海外援助内地抗日的重要枢纽。
她凭借崇高的威望和国际人脉,默默支撑着多条援华通道。
“回复杜先生,新一批盘尼西林已从马尼拉起运,由洪帮的船队负责护送。”她顿了顿,“另外,以‘保卫中国同盟’的名义,再向欧美华侨发起一次紧急募捐。”
她走到窗前,望着北方,眼中满是忧虑。
不久前,她冒着风险秘密访问上海,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那些在废墟中坚持抵抗的身影,让她既心痛又自豪。
“告诉西南联大的同学们,他们要求的医疗培训手册已经准备好了。”宋庆龄转身对秘书说,“让他们务必注意安全,中国需要未来的栋梁。”
与此同时,云南昆明,西南联大校园内,抗日热情如火如荼。
学生们在简陋的校舍间奔走相告山海关大捷的消息。
课堂上,教授们暂停原定课程,激昂地分析着战局。下课铃一响,学生们就聚集在操场,听取刚从前线回来的校友报告。
“同学们!我们不能只坐在课堂里!”学生自治会主席、历史系大三学生陈书尧站在木箱上演讲,“上海、华北的同胞在流血,我们要行动起来!”
在他的组织下,一支特殊的“学生志愿队”成立了。
他们中有学医的组成战地救护组,有学工程的负责设备维修,有外语好的负责外联宣传。更有一批热血青年,秘密接受军事训练,准备随时奔赴前线。
“书尧,我父亲从南洋捐来了一批卡车。”侨生林文雄找到陈书尧,“我们可以组织运输队,把物资送到前线。”
这个提议得到了热烈响应。很快,一支由学生驾驶的“飞虎运输队”开始穿梭在滇缅公路上,将国际援助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内地。险峻的山路、恶劣的天气、日机的轰炸,都无法阻挡这些年轻的身影。
在上海,另一股力量正在悄然行动。
洪帮大佬司徒美堂,这位与杜月笙齐名的江湖巨擘,正在自家祠堂召开香堂大会。
红烛高烧,关公像前烟雾缭绕。
“各位弟兄,”司徒美堂声音洪亮,
“国难当头,我洪帮子弟不能袖手旁观。杜月笙在上海打得不错,但我们洪帮也不能落后!”
台下众头目群情激昂。
洪帮势力遍及长江流域和华南,特别是在港口、码头有着深厚基础。
“我决定,”司徒美堂宣布,“一,开放所有洪帮码头,优先保障抗日物资运输;二,组建‘义勇队’,支援前线;三,动用海外关系,购买军火。”
特别是一位名叫罗五爷的老堂主站起来:“我在旧金山的侄子说,那边华侨捐了不少飞机大炮,就是运输困难。咱们洪帮在海上还有点门路,可以想办法运回来。”
很快,一条秘密的“海上走廊”开始运作。洪帮的船只悬挂外国旗,巧妙地避开日军封锁,将宝贵物资运抵中国沿海。
然而,黑暗势力也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