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魏砥 > 第552章 战后涟漪

第552章 战后涟漪(2 / 2)

陈暮略一思索,便点头同意:“好!就依元直之言。令张纮、诸葛瑾为正副使,筹备使团,择日出发前往成都!”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另外,通知陆逊、魏延,江淮方向保持守势,但可小规模出击,骚扰曹休防线,使其不敢分兵他顾。我们要让司马懿知道,我江东,不是他随意拿捏的软柿子!”

建业的决策,迅速化为行动。嘉奖令和抚恤方案以最快速度发出,张纮、诸葛瑾开始筹备出使事宜,整个江东政权,在经历了一场外部危机后,显得更加凝聚和富有活力。

与吴蜀两家的忙碌与调整相比,北方的魏国朝堂,则笼罩在一片异样的沉寂与暗涌之中。

许都,大将军府。

司马懿称病不朝已有数日。书房内,他屏退左右,只与长子司马师对坐。

“父亲,洛阳传来消息,近日有数份匿名奏章直送御前,内容……皆是指控父亲……擅启边衅,嫁祸吴蜀,以致……劳师无功,徒耗国力……”司马师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一丝愤满与担忧。

司马懿靠在软榻上,面色如常,甚至嘴角还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仿佛听到的不是对自己的弹劾,而是什么趣闻。“哦?可知源自何处?”

“奏章来源隐秘,但儿臣怀疑……可能与江东那边脱不了干系。而且,宫中传出风声,陛下览奏后,虽未表态,却独召曹爽入宫奏对良久。”

“曹昭伯(曹爽字)……”司马懿轻轻咀嚼着这个名字,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芒,“跳梁小丑,不足为虑。陛下……终究是起了疑心啊。”

他坐起身,慢条斯理地整理着衣袖:“此次谋划,功败垂成,确是为父低估了诸葛亮与陈暮的反应速度,也小觑了那赵子龙和陈叔至。尤其是陈叔至,一个少年,竟能在秭归稳住阵脚,促成和议,后生可畏。”

“父亲,如今吴蜀联盟重现,我大魏东西两侧压力倍增,接下来该如何应对?”司马师问道。

司马懿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凋零的树木,缓缓道:“急流勇退,静观其变。吴蜀联盟,看似坚固,实则裂痕犹在。关羽之死,秭归之血,岂是那么容易忘却的?只要耐心等待,机会总会再次出现。”

他转过身,看向司马师:“传令张合,荆北方向,转攻为守,稳固宛城、鄀城防线,不必主动挑衅。令夏侯尚,整顿残兵,严守黎阳,无令不得出战。至于江淮……让曹休也消停些。”

“那……朝中的弹劾?”

“不必理会。”司马懿澹澹道,“陛下疑心已起,越是辩解,越是显得心虚。称病静养,闭门谢客。你多在军中走动,安抚诸将,尤其是那些……与曹爽不甚和睦的将领。”

“儿臣明白!”司马师心领神会。父亲这是以退为进,暂避锋芒,同时牢牢抓住军权这根定海神针。

“还有,”司马懿眼中闪过一丝幽光,“马齐这颗棋子废了,可惜。但他经营多年,总该留下些东西。让我们在蜀地剩下的人,暂时彻底潜伏,非生死攸关,不得妄动。另外……想办法,给那位季汉的陛下,再送点‘提醒’,让他别忘了,杀兄(指关羽,刘备视若兄弟)之仇,究竟该记在谁头上。”

“是!”司马师躬身领命,悄然退下。

书房内,只剩下司马懿一人。他重新拿起一枚棋子,在空无一物的棋盘上轻轻敲击着,发出笃笃的声响,眼神幽深难测。

“诸葛亮……陈暮……我们,慢慢来。”

秭归城。

随着蜀军的完全撤离,城门重新洞开,虽然城墙上依旧残留着战火的痕迹,但城内已开始恢复往日的生机。商旅小心翼翼地重新通行,百姓们走出家门,清理废墟,修缮房屋。

陈砥没有沉浸在和议达成的喜悦中,而是立刻投入了繁重的善后工作。他亲自监督战俘的交接和伤兵的安置,组织人力修复受损的城防工事,统计军民的损失,并按照襄阳传来的指令,开始拟定有功人员的名单。

站在重新修复的秭归城头,陈砥远眺着西陵峡口的滔滔江水,心中感慨万千。一个多月前,他就是在这里,迎来了蜀军复仇的怒涛。如今,烽烟暂息,但他肩上的责任却感觉更加沉重。

“太守,有功将士名单初步拟定,请您过目。”苏飞递上一份文书,打断了陈砥的思绪。

陈砥接过,仔细翻阅。上面罗列了从将领到普通士卒,在防御战中表现英勇、功勋卓着者的名字。他看到许多熟悉的名字,也看到一些名字被划上了黑框,那是阵亡的标识。

“抚恤事宜,务必落实,不得有误。”陈砥沉声道,“所有有功者,按律嘉奖。尤其是那些阵亡将士的家属,要派人定期探望,确保他们生活无虞。”

“末将明白。”苏飞点头,看着陈砥那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决断,心中暗暗敬佩。这位少年太守,经过这场血与火的洗礼,已然真正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砥柱”。

“另外,”陈砥看向苏飞和樊友,“秭归防务,需重新规划。此次魏国细作能轻易挑起事端,也与边境管理疏漏有关。我意,建立更严格的边境巡查和商旅审查制度,增设烽燧哨卡,与夷陵、江陵等地形成联动。”

“末将等即刻去办!”苏飞、樊友齐声应道。

处理完公务,陈砥独自一人走在秭归的街道上。夕阳的余晖洒在刚刚清理过的青石板上,也洒在他的身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坚定的影子。

战争结束了,但未来的路还很长。北有强魏虎视眈眈,西与季汉的关系微妙而脆弱,内部还需整顿巩固。他知道,自己不能有丝毫松懈。

“父亲,赵牧守,庞军师……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陈砥握紧了拳头,目光望向北方,那里是中原,是故土,也是他未来必将征战的方向。

秭归的江水,裹挟着战火的记忆与新生的希望,奔流不息,向东而去。而时代的浪潮,正推动着这位年轻的“砥柱”,走向更加广阔,也更加波澜壮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