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魏砥 > 第552章 战后涟漪

第552章 战后涟漪(1 / 2)

---

成都的戒严并未因“灰隼”马齐的落网而立刻解除,反而因随之而来的深度清查而显得更加肃杀。丞相府如同一架精密而高效的机器,在诸葛亮的操控下,全力运转,消化着这场间谍风暴带来的冲击与收获。

马齐被单独囚禁于诏狱最深处的密室,由李严亲自负责审讯。最初的崩溃过后,这位深藏不露的“灰隼”展现出了与其职位相符的韧性与狡猾。他承认了利用职务之便,篡改文书、传递消息、煽动对吴敌意等罪行,但对于更核心的问题——如何与司马懿直接联系、魏国在季汉内部是否还有同党、以及刺杀李严的具体执行者是谁,却始终语焉不详,或推说由单线联系的死士执行,自己并不知情。

“丞相,马齐避重就轻,所言恐怕未尽其实。”李严向诸葛亮汇报时,眉头紧锁,“他虽供出几条已无价值的联络渠道和几个外围眼线,但关于‘猎豹营’死士如何潜入成都、其上线究竟何人,始终不肯吐露。观其神态,似在拖延,又似……在等待什么。”

诸葛亮坐于桉后,面容在烛光下更显清减。他轻摇羽扇,目光落在桉头那一摞关于马齐背景的卷宗上。“他在等待外援,或是指望我等查无实据,最终只能定他些不痛不轻的罪责。”诸葛亮的声音带着一丝冷意,“但他低估了此事的影响,也高估了他背后之人的能力。”

他抬起眼,看向李严:“方正,你可知马齐籍贯何处?”

李严微微一怔,答道:“乃是扶风郿县人。”

“扶风郿县,乃是司马懿故乡。”诸葛亮缓缓道,“马齐年少时,其父曾任郿县小吏,与当时尚在乡间的司马家,怕是早有渊源。此人潜入我季汉,非止一年半载,乃是司马懿布局深远的一枚暗子。”

李严倒吸一口凉气:“如此说来,其背后定然还有更大图谋!”

“不错。”诸葛亮点头,“继续审,但要换种方式。将他与外界彻底隔绝,但可故意让其知晓,我们正在根据他提供的零星线索,顺藤摸瓜,清查其在各衙门的关联之人。同时,放出风声,言其为了减罪,已开始攀咬朝中重臣。”

李严眼睛一亮:“丞相之意,是逼其背后之人自乱阵脚,或……杀人灭口?”

“无论是哪种,都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诸葛亮目光深邃,“此外,以丞相府名义下发敕令,重申各衙门律纪,严查玩忽职守、泄露机要之举,尤其针对文书传递、档案管理、物资调拨等环节。借此东风,整肃内部,清除积弊。”

“臣,明白!”李严领命而去。他深知,揪出马齐只是开始,借此机会净化季汉肌体,巩固后方,才是丞相的深意。

丞相府的命令迅速传达下去,一场针对官僚体系的整风肃纪运动,在成都悄然展开。许多平日不甚起眼的疏漏被翻出,一些尸位素餐或行为不端的官吏受到惩处,整个季汉朝廷的风气为之一紧。而关于马齐桉的种种猜测和传言,也在官场中暗暗流传,使得人人自危,又各自警醒。

与成都的暗流汹涌相比,荆北大地则开始显露出战后的疲惫与重建的生机。

襄阳城内,军民都在谈论着蓝口聚水战的大捷和西线罢兵的消息,劫后余生的庆幸洋溢在大多数人脸上。但赵云却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亲自巡视了宜城、编县等遭受郭淮袭扰的地区,安抚百姓,发放抚恤,组织恢复生产。看着被焚毁的村庄、荒芜的田地,以及百姓们眼中尚未散去的惊惶,这位素来沉稳的统帅,心中亦感沉重。

“魏贼肆虐,百姓何辜!”赵云对随行的黄忠、辅匡等人叹道,“此战虽胜,然疮痍满目,我等守土之责,犹未尽责。”

黄忠恨声道:“只恨未能阵斩郭淮那厮!让他逃回了鄀城!”

赵云摆手道:“郭淮虽退,然鄀城仍在魏手,与宛城张合互为犄角,威胁未除。眼下当以抚民、缮甲、练兵为要务。”他看向辅匡,“宜城防务需进一步加强,尤其要警惕小股魏军渗透。文聘将军的水军需轮流休整,但汉水巡弋不可松懈。”

“末将遵命!”辅匡抱拳。

回到襄阳州牧府,赵云立即着手调整荆北防务。根据此次作战的经验教训,他重新部署了各处兵力,加强了边境哨卡和预警体系,尤其注重各据点之间的联动支援。同时,他下令从后方抽调农具、种子,支援受损严重的地区恢复春耕,并减免这些地区一年的赋税。

“子龙,秭归那边,叔至送来文书,提及与蜀汉和议细节,以及蜀军已开始撤离。”黄忠递上一份文书。

赵云接过仔细阅读,脸上露出一丝欣慰:“叔至处理得宜,不卑不亢,既保全了疆土,也维系了联盟体面。经此一役,他愈发成熟了。”他沉吟片刻,道:“回复叔至,荆北支持秭归和议。令他妥善处理战后事宜,安抚军心民心,并代我向费祎参军致意。另,让他挑选部分参与秭归防御战的有功将士名单呈报,予以嘉奖。”

战争的创伤需要时间抚平,但秩序与信心,正在荆北军民的努力下,一点点重建。

建业,吴公宫的气氛,则要轻松许多。

陈暮看着来自秭归和襄阳的详细战报及和约条款,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他设宴款待庞统、徐庶等重臣,既是庆功,也是商讨后续。

“此番能挫败司马懿阴谋,迫使蜀汉罢兵,保全荆北,诸位爱卿居功至伟!”陈暮举杯敬酒,“尤其是士元之谋,元直之策,以及前线的子龙、叔至、文聘等将士用命,方有今日之局!”

庞统笑着饮尽杯中酒,道:“主公,此战虽胜,却也是险胜。暴露出的问题不少,比如对魏国细作的防范,边境管理的漏洞,以及……与蜀汉联盟的脆弱性。”

徐庶点头附和:“士元所言极是。司马懿此次虽受挫,但其人老谋深算,绝不会善罢甘休。日后恐会转变策略,或继续离间,或寻隙而动。我江东与季汉之盟,需精心维护,方能共抗强魏。”

陈暮放下酒杯,正色道:“二位所言,正是孤所虑。接下来,我江东当务之急有几件。”

“第一,大力嘉奖荆北、西线有功将士,尤其是叔至,守秭归有功,当重赏!其麾下苏飞、樊友等将,亦需褒奖。阵亡将士抚恤,务必优厚,尽快落实。”

“第二,整顿内部,清查可能存在的魏国眼线,完善边境管理,尤其是商旅往来,需建立更严格的审查机制。”

“第三,主动与季汉修复关系。孤意,派遣正式使团前往成都,一是递交国书,确认盟约;二是就共同揭露司马懿阴谋、协调边境防务、乃至未来可能的军事合作进行磋商。使团人选……诸位以为谁人合适?”

庞统与徐庶对视一眼,徐庶开口道:“此事关系重大,使臣需德高望重,机敏善辩。张纮张子纲,老成持重,通达政务,可为正使。诸葛瑾诸葛子瑜,与诸葛亮有兄弟之谊,性情敦厚,可为副使,利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