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听罢,眼中赞赏之色愈浓:“叔至所虑,深远周详。便依此策!汉升,清查细作、整顿内部之事,由你负责,务必雷厉风行!叔至,安抚降将、宣导政令之事,由你主持,务必稳妥人心!”
“诺!”黄忠与陈砥齐声领命。
黄忠的作风,向来是说到做到。他亲自坐镇,调动军中老卒与忠诚可靠的降卒代表组成联合稽查队,以抓获的探子为突破口,在襄阳乃至房陵、魏兴等地,展开了一场迅疾而隐秘的大清洗。
数日之内,数十名潜伏较深的魏国细作被挖出,几条秘密联络渠道被斩断,甚至顺带揪出了几个与细作有勾结、试图倒卖军资的本地胥吏。黄忠毫不手软,涉案者无论背景,一律按军法严惩,悬首示众。一时间,隐藏在暗处的魑魅魍魉为之丧胆,荆北内部的隐患被迅速肃清,风气为之一肃。
而陈砥这边,则采取了更为和风细雨却直抵人心的方式。他陪同赵云,设宴款待申耽、吕常等降将,席间赵云推心置腹,既肯定了他们的归顺之功,也明确指出了魏国细作挑拨离间的阴谋,希望他们能与江东同心,共保荆北安宁。
陈砥则与这些降将逐一深谈,倾听他们部下的实际困难,比如军饷发放是否及时、屯田分配是否公平、与江东旧部相处是否融洽等,并当场承诺解决。他还提议,由申耽、吕常等部抽调部分精锐,与苏飞、傅肜等部进行混编操练,增进了解,消除隔阂。
同时,陈砥亲自撰写了多份文告,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吴公国“平定乱世、与民休息”的宗旨,对比曹魏后期赋役繁重、世家垄断的情形,派能说会道的吏员到各军营、屯田点宣讲。并大力表彰了一批在屯田、作战中表现突出的降卒,给予物质奖励和公开荣誉。
这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如同精准的外科手术,既切除了毒瘤,又抚平了创口。申耽等人感受到尊重与信任,心中那点因细作事件而产生的惶恐与隔阂渐渐消弭,转而更加用心地整饬部下,效忠新主。普通降卒也通过实际待遇和宣传,对吴公国产生了更强的认同感。
蜀使樊岐,全程旁观了荆北应对此次内部危机的过程。他看到的是赵云、黄忠、陈砥三人之间默契的配合,是吴公国机器高效而有序的运转,是危机被迅速化解并转化为凝聚力的能力。
尤其是陈砥,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让他印象极为深刻。这个年轻人,不仅能在战场上出奇谋,更能在复杂的政治局面中,准确把握分寸,刚柔并济,将一场潜在的叛乱危机,消弭于无形,甚至反过来加强了统治。
“此子……已具人主之相。”樊岐在离开襄阳前,写下最后一封密报,心情沉重,“非独骁勇,更兼权谋,善于笼络人心,明察秋毫。江东得此继承人,如虎添翼。丞相,我季汉当深戒之!”
他带着满腹的忧思与对荆北崭新气象的震撼,登上了返回成都的船只。他知道,自己带回的消息,必将引起丞相诸葛亮更深层次的思虑。
内部危机的顺利平息,标志着荆北的统治真正开始走向稳固。外部军事压力暂时缓解,内部隐患得到有效清理,人心逐渐归附。
春耕顺利进行,绿油油的禾苗覆盖了曾经的荒芜之地。市集更加繁华,商旅往来不绝。军营中,操练的号子声更加整齐响亮,来自不同出身的士卒,在共同的旗帜下,开始慢慢融合。
陈砥站在修缮一新的襄阳城头,眺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经过内政外交、军事谋略的一系列考验,他感觉自己对“治理”二字的理解,更加深刻了。砥柱,不仅要能抵御外部的惊涛骇浪,更要能化解内部的暗流旋涡,将各方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坚不可摧的根基。
他想起父亲信中的叮嘱,想起赵叔父、黄爷爷的信任与扶持,想起那些为他挡箭、为他奋战的将士,想起那些在田间辛勤劳作、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百姓。
责任如山,但他甘之如饴。
“禀太守,”亲卫队长上前低声报告,“细作桉首犯‘灰隼’的行踪,有线索了,似乎……往西去了。”
西?陈砥目光一凝,望向汉水上游,那是蜀汉的方向。看来,风波并未完全平息,只是转入了另一个层面。
他嘴角微扬,露出一丝冷峻的笑意。无论风雨来自何方,他都将在这荆北大地之上,铸就属于自己的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