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岐的船队沿江西行,过巫峡,越夔门,一路所见,江防严密,与荆北的勃勃生机形成鲜明对比。当他终于抵达成都,将沿途见闻及数封密报呈于丞相诸葛亮案前时,蜀汉的权力中心,陷入了一片异样的沉寂。
丞相府书房内,灯火长明。诸葛亮手持樊岐那份最为沉重的、关于陈砥的最终评价密报,久久不语。清癯的面容在跳动的烛光下,更显深邃。下方,蒋琬、费祎、董允等心腹重臣皆屏息凝神。
“人主之相……”诸葛亮轻轻放下绢帛,声音平缓,却带着千钧之力,“樊德山(樊岐字)向来持重,能得他如此评价,江东此子,确已成了气候。”
蒋琬皱眉道:“丞相,江东坐大,于我季汉绝非福音。是否应设法遏制?或可暗中支持曹魏,令其双方消耗?”
诸葛亮缓缓摇头:“此乃下策。支持曹魏,无异于抱薪救火,司马懿若缓过气来,首要目标仍是我陇右。且此举若泄露,吴蜀联盟顷刻瓦解,我东西受敌,危矣。”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天下舆图前,目光扫过荆北、江东,最终落于己方的益州与陇右。“江东之势,已成事实。强阻不如疏导,对抗不如竞逐。彼有陈砥,我季汉岂无英才?”
他转身,目光灼灼看向费祎、董允等人:“文伟(费祎)、休昭(董允),你等日后须更加留意选拔、培养年轻才俊。军政、民政,皆需后继有人。我季汉之未来,不在疆域一时之广狭,而在人才之盛衰,制度之优劣,民心之向背。”
他又对蒋琬道:“公琰,与江东之边境贸易,可适度放宽,尤其是书籍、良种、工匠技艺之交流,我益州物产丰饶,亦可借此获利,增强国力。然,边防不可松懈,尤其是永安、江州一线,需增派得力干将,加固城防。”
诸葛亮的应对,冷静而深远。他承认了江东崛起的现实,放弃了不切实际的遏制念头,转而将重点放在内部的修炼和长远的人才竞争上。这是一种基于实力的自信,也是一种极其务实的战略定力。
荆北,襄阳。
外部压力稍减,内部隐患初平,陈砥在赵云的全力支持下,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荆北的深度治理与长远建设中。
春耕之后,他主持推动了多项举措:
兴修水利,根治水患。 他召集精通水利的工匠与老农,实地勘察汉水及其支流水系,特别是襄樊段时常泛滥的区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并在低洼处开挖陂塘,蓄水抗旱。此举不仅保障了农业命脉,也减少了汛期对百姓生命财产的威胁。
鼓励工坊,繁荣百业。 利用荆北地处要冲、水运便利的优势,陈砥颁布政令,减免手工业者部分赋税,吸引江东乃至北地工匠前来定居开业。襄阳城内,逐渐出现了规模可观的织锦、冶铁、制漆、造船等工坊。商业的繁荣,带来了更多的税收和就业,使得襄阳城愈发显得生机勃勃。
设立秩序,教化育才。 陈砥深知,长久的统治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与文化的认同。他在襄阳城内择地兴建官学,不仅招收江东籍官吏子弟,也向荆北本地士族及平民子弟开放,选拔聪颖好学者入学,授以经史、算学、律法乃至初步的兵策。他亲自题写“明德求是”匾额,并时常前往官学考察,与学子交谈,激励他们勤奋向学,将来报效家国。这一举措,逐渐赢得了荆北士人阶层的好感与支持。
整训军马,巩固防务。 在黄忠的协助下,对荆北各军进行轮换整训,汰弱留强,补充装备。尤其注重水军的建设,协同江陵的霍峻,打造更多更先进的战舰,操练水战之法,确保对汉水、长江水道的绝对控制。同时对北境邓县、樊城的防御体系进行加固,多设烽燧哨卡,形成纵深预警。
陈砥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工匠,精心雕琢着荆北这块璞玉。他的每一项政策,都着眼于长远,旨在夯实根基,积蓄力量。其理政之能,愈发纯熟老练,令赵云、黄忠等老一辈深感后继有人,也让荆北军民对其更加信服。
夏去秋来,荆北大地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而江北战场,也终于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