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陈砥斩钉截铁,“可派一员勐将,率精兵千人,多带弓弩,秘密潜入白河沿岸险要处设伏。另派一军,大张旗鼓,做出清剿安众的态势。申仪、吕建见我军来攻,必向穰县求援,或自行押送掠获物资北返。届时,伏兵四起,纵不能全歼,亦必可重创其辎重与有生力量,使其短期内再无力南顾!”
他看向参军,语气坚定:“请转禀赵牧守,砥愿亲率本部兵马,执行此次伏击任务!必叫魏贼知晓,我荆北,非其可肆意撒野之地!”
参军被陈砥的自信与谋略所动,立刻返回牧府禀报。赵云与黄忠商议后,认为此计可行,既能打击魏军气焰,又能锻炼陈砥独立指挥作战的能力,遂予以批准。黄忠更是将自己的五百亲卫骑兵暂借给陈砥,以增强其机动与突击力量。
深秋的白河两岸,芦苇枯黄,水势减缓。
陈砥率领一千五百精锐(其中五百骑兵),人衔枚,马裹蹄,借着夜色掩护,悄无声息地潜行至安众以东约三十里处,一处名为“落雁滩”的河湾。此地河道弯曲,水流较缓,两岸丘陵起伏,林木丛生,正是设伏的绝佳地点。
陈砥将五百骑兵隐藏在稍远一些的树林中,由黄忠的亲卫队长统带,作为突击力量。自己则率领一千步卒,利用芦苇荡和丘陵地形,精心布置了数道伏击线,强弩手居前,刀盾手和长枪手其后,只等魏军入彀。
与此同时,按照计划,傅肜率领三千人马,大张旗鼓地从邓县出发,做出进攻安众的态势。
果然,安众的申仪、吕建闻讯,既惊且怒。他们不敢与傅肜部硬碰,又舍不得近期掳掠来的粮草和数百人口,决定连夜经白河水路,将物资人口转运回北岸的穰县。
翌日黄昏,申仪、吕建亲自押送着数十艘装载得满满当当的船只,以及数百名被绳索串连的百姓,沿白河缓缓北上。魏军士卒大多松懈,认为吴军主力正在西面攻打安众,此行应当安全。
当船队行至落雁滩最狭窄的河段时,两岸陡然响起一阵尖锐的梆子声!
“休休休——!”
无数弩箭如同飞蝗般从芦苇荡中激射而出,精准地覆盖了河面上的船只和岸上护卫的魏军!刹那间,惨叫声四起,许多魏军中箭落水,船只上也插满了箭矢,行动受阻。
“有埋伏!快撤!”申仪吓得魂飞魄散,大声嘶吼。
吕建还算镇定,急忙指挥士卒靠岸,试图结阵抵抗。
然而,就在魏军惊魂未定、阵脚大乱之际,陈砥亲自举起长枪,厉声喝道:“杀!”
埋伏在芦苇荡和丘陵后的一千吴军步卒,如同猛虎出闸,奋勇杀出!与此同时,远处蹄声如雷,五百江东骑兵如同红色闪电,从侧翼狠狠撞入试图结阵的魏军之中!
战斗毫无悬念。魏军本就士气不高,遭此突如其来的猛烈伏击,瞬间崩溃。吕建被陈砥一箭射中臂膀,狼狈后逃。申仪更是早就在亲兵护卫下,弃了船只物资,仓皇向北逃窜。
吴军大获全胜,斩杀魏军数百,俘获过百,夺回全部被掳百姓和大量粮草物资,并焚毁了来不及逃走的船只。
白河之捷,规模虽不大,但意义非凡。这是荆北吴军在野战中对魏军主动出击取得的又一次胜利,彻底打击了申仪、吕建所部的骚扰能力,保障了襄阳北境屯田区的安全。
更重要的是,此战由年仅十五岁的襄阳太守陈砥独立谋划并指挥,其用兵之老练,判断之精准,再次令荆北军民为之侧目。 “砥柱”将军的威名,不再仅仅局限于守城安民,更增添了野战破敌的赫赫武功。
消息传回襄阳,赵云、黄忠大喜,再次上书建业为陈砥请功。城内百姓更是欢欣鼓舞,对这位年轻的守护者愈发拥戴。
尚未离开襄阳的蜀使樊岐,听闻此事,心中震撼不已。他原本以为陈砥只是善于内政、偶有机智的年轻俊杰,没想到其军事才能亦如此出众。他立刻修书,将所见所闻,尤其是陈砥在此战中的表现,详细记录,派人火速送回成都。
樊岐在信中写道:“……江东陈砥,年未弱冠,然文武兼资,沉毅果决,有古名将之风。观其治政,井井有条,深得民心;观其用兵,奇正相合,锐气逼人。此子不除,恐为季汉(蜀汉)将来之大患……”
白河畔的烽火,如同投入天下棋局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正悄然扩散至更远的地方。荆北的砥柱,在一次次淬炼中,锋芒渐露,已然引起了各方势力最高层的瞩目与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