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魏砥 > 第536章 风起襄阳

第536章 风起襄阳(1 / 2)

---

许都,大将军府。地龙烧得温暖如春,却驱不散司马懿眉宇间的寒意。

他手中捻着一份来自襄阳的密报,上面详细记述了刺杀失败的经过,以及随后襄阳全城大索、 “灰隼”小组被迫撤离的情况。良久,他将密报凑近烛火,看着它化为灰烬,方才澹澹开口,声音如同浸过冰水:“一击不中,打草惊蛇。陈砥此子……愈发成气候了。”

下首坐着的,是刚刚从陇右前线被紧急召回的心腹将领,以沉稳善守着称的郭淮。郭淮沉声道:“大将军,荆北新附,赵云、黄忠虽老,锐气未失,更有陈砥这等新锐善于经营。我军新败,士气未复,强行南图,恐非良策。”

“本督岂不知?”司马懿揉了揉眉心,露出一丝疲惫,“然则,坐视江东整合荆北,连通江淮,其势若成,则中原危矣。诸葛亮在陇右,虽暂息兵戈,其心难测,犹如勐虎卧于榻侧。”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舆图前,手指划过襄阳,最终停在襄阳以北、汉水支流白河畔的安众、朝阳一带。“强攻不可,便需滋扰。命申仪(已北逃至南阳)收集荆北溃兵,再拨给他三千精锐,以吕建为副将,于安众、朝阳立寨,不必求胜,只需频频南下,袭扰其屯田区,焚其粮草,掳其人口!要让赵云、陈砥,无法安心经营!”

他眼中闪过一丝冷光:“同时,散播流言,就说蜀汉与我有密约,将共分荆北。无论诸葛亮信与不信,总能在那赵云、陈砥心中,种下一根刺!”

郭淮领命:“末将明白!必让其寝食难安!”

几乎就在司马懿谋划滋扰荆北的同时,一队打着蜀汉旗帜的使团,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抵达了江陵。为首的使者,乃是蜀汉尚书郎,名为樊岐,以能言善辩、熟知荆楚事务着称。

使团并未停留,换乘快船,径直北上,数日后,抵达襄阳。

荆州牧赵云于牧府接见蜀使。黄忠、陈砥等主要文武皆在座。

樊岐举止得体,呈上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亲笔书信,言词恳切,先是恭贺江东克定荆北,继而重申吴蜀联盟之谊,共抗曹魏之志。信中表示,愿与江东互通有无,开放边境贸易,并邀请江东派遣学者,赴成都交流儒学经典。

然而,在场诸人皆是人杰,岂会听不出这冠冕堂皇言辞下的试探之意?诸葛亮此举,一是探听江东在荆北的真实意图和实力,二是试图以经济文化往来,缓和因荆北易主而骤然紧张的东西关系。

赵云看完信,神色平和,将信传递给黄忠、陈砥等人阅览,而后对樊岐道:“诸葛丞相美意,云心领了。吴蜀联盟,共抗曹魏,乃两国之幸。互通商贸,交流文教,亦是好事。具体事宜,可由

樊岐微笑拱手:“赵牧守明鉴。此外,外臣临行前,丞相曾言,闻听江东有位少年英雄,名唤陈砥,于西城、襄阳屡建奇功,心甚向往。不知可否有幸一见?”

众人的目光瞬间集中到了陈砥身上。

陈砥心中明了,这是诸葛亮特意点名,要亲眼看看他这个声名鹊起的江东后起之秀,掂量其分量。他从容起身,对樊岐拱手一礼,不卑不亢:“小子陈砥,见过樊使者。丞相谬赞,小子愧不敢当。些许微功,皆赖吴公洪福,赵牧守、黄镇西及诸位同僚鼎力相助,不敢居功。”

他年纪虽轻,但气度沉凝,言语得体,既保持了谦逊,又不失江东威严。樊岐仔细打量了他几眼,眼中闪过一丝惊异,赞道:“果真英雄出少年!陈将军气度不凡,他日必为国之栋梁!”

蜀使的到来,以及北方魏军小股部队开始在南阳边境集结骚扰的消息,几乎同时传到了陈砥耳中。他嗅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

“司马懿想让我们不得安宁,诸葛亮则在隔岸观火。”陈砥在太守府内,对着荆州牧府派来的参军分析道,“安众、朝阳的魏军,乃是疥癣之疾,但其频烦骚扰,若置之不理,则屯田百姓恐慌,新政受阻。若大动干戈剿灭,则正中其下怀,耗我兵力精力。”

参军问道:“那依太守之见?”

陈砥目光锐利:“癣疥之疾,亦需快刀割除!但此刀,需准、需狠,更要省力。”他走到地图前,指向安众、朝阳的位置,“申仪乃败军之将,丧家之犬,其麾下多为溃兵,士气低落。彼辈袭扰,必仗地势,行踪诡秘。我军若大队围剿,彼则化整为零,遁入山林,难觅其踪。”

他手指勐地在安众以东、白河下游的一个点一顿:“但其粮草补给,必依赖白河水道,从穰县转运。而其掠得人口物资,亦需经此路送回!”

参军眼睛一亮:“太守之意是……断其粮道,设伏打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