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魏砥 > 第260章 砺石成锋

第260章 砺石成锋(1 / 2)

---

建安十八年的初春,寒意尚未完全褪去,来自北方的军报便如同凛冽的北风,一阵紧似一阵地吹入泉陵州牧府。

曹操在合肥大胜、彻底击溃孙权主力之后,并未如许多人预料的那样立刻挥师南下,给予江东致命一击,或是转头关注南方的交州。这位深谋远虑的枭雄,展现出了惊人的战略定力。他留下张辽等将镇守江淮,自己则率领主力大军,挟大胜之威,浩浩荡荡地西进,兵锋直指尚未完全臣服的凉州。

最新的战报显示,曹操大军已抵达长安,正在积极筹备对盘踞在陇西、金城等地的马超残余势力以及首鼠两端的韩遂发动最后的总攻。程昱、贾诩等谋士随行,夏侯渊、徐晃等猛将为先锋,阵容鼎盛,志在必得。

“曹操西顾,意在彻底解决后顾之忧,整合雍凉,以为根本。”徐元的身体经过一个冬天的精心调养,已大为好转,虽不能骑马射箭,但参与核心议事已无大碍。他指着地图上凉州的位置,语气肯定,“一旦其平定凉州,则据有关中、陇右,手握西凉骏马与悍卒,退可守,进可攻,战略态势将彻底扭转。届时,无论其东向与刘备争夺汉中,还是南下荆襄,乃至……觊觎我交州,皆可从容选择。”

庞统阴恻恻地接口:“而且,他故意放过孙权,并非仁慈。一则江东水军尚存,强行渡江风险太大;二则留此疥癣之疾,亦可令刘备与我等有所忌惮,不敢全力北图。此乃驱狼吞虎,坐收渔利之策。”

陈暮默默点头。曹操的战略眼光,确实远超常人。他看向西方,仿佛能穿透千山万水,看到那金戈铁马的西征场面。“曹操西进,刘备在汉中亦不会安分。据闻,其正厉兵秣马,似有北上争夺关中之意?亦或西抚羌氐,巩固益州?”

徐元道:“刘备得诸葛亮、法正之助,稳扎稳打。其目前首要,当是消化汉中,巩固益州防御。北上争夺关中,时机未至,风险太大。更可能的是,向西向南,经营南中,或加强与武陵蛮部的联系,以固其侧翼。”他顿了顿,“这也正是我等需要警惕之处。沙摩柯虽已定约,然其与益州接壤,刘备若遣使笼络,难保其心不变。”

形势依旧错综复杂,但北方的压力因曹操的西征而暂时缓解,给予了南方势力宝贵的喘息与发展之机。陈暮深知,这段平静期不会太长,必须争分夺秒。

外部压力稍减,陈暮与庞统便将目光投向了内部。荆南新附已近一年,虽大体稳定,但潜藏的疥癣之疾并未根除。借着当前相对安稳的局势,一场旨在巩固统治、净化内部的“刮骨疗毒”行动,在庞统的主持下,于荆南二郡悄然展开。

此次行动,并非大规模的军事清剿,而是更侧重于吏治整顿与情报清理。由暗卫、考功曹、监察御史三方联合,组成数个精干的小组,分赴各郡县。

首要目标,便是清理那些阳奉阴违、贪腐渎职,或是仍与江东暗通款曲的旧官吏。庞统的手段酷烈而精准,他并不需要确凿的证据,只要怀疑的苗头足够,便会立刻采取行动——或调职审查,或直接羁押,由专门的审讯人员负责撬开他们的嘴巴。

零陵郡南部一个靠近五岭的边县,县令是原江东委任的士族,表面上对交州政令执行得力,背地里却利用职权,暗中向江东传递情报,并克扣朝廷下发的抚恤与耕牛,中饱私囊。暗卫早已盯上他,只是引而不发。此次行动一开始,此人及其几个核心党羽便被迅速控制。在其宅邸中,搜出了与江东往来的密信账簿,以及大量来路不明的财货。

人赃并获,庞统毫不犹豫,下令将此县令及其主要党羽公开处决,家产抄没,其家眷流放。此举在零陵官场引起了巨大震动,一些心怀鬼胎者顿时收敛了许多。

与此同时,对泉陵城内及周边区域的细作清理也在同步进行。凭借徐元带回的部分名单和暗卫长期的监控,数名潜伏较深的江东“雀踪”秘谍被挖出。这些人比地方官吏更为顽固,大多在被捕时便试图服毒或反抗,最终只有一人被生擒,其余皆被格杀或自尽。那名被生擒的秘谍,在暗卫的专业手段下,最终吐露了几个尚未被发现的联络点和一条重要的情报传递线路。

“刮骨”必然伴随着阵痛。一时间,荆南官场人心惶惶,市井流言四起。但也正是在这种高压下,吏治为之一清,政令的推行变得前所未有的顺畅。陈暮适时下令,将抄没的部分财产用于兴修水利、奖励耕织,并提拔了一批在整顿中表现清廉、能力出众的基层官吏和寒门学子,有效地安抚了人心,将“阵痛”转化为“新生”的契机。

荆南学堂经过近一年的发展,已颇具规模,第一批学子也到了需要实践检验的时候。陈暮采纳庞统的建议,决定从中选拔一批优秀者,分派到各郡县担任低级佐吏,或进入军中担任见习参军、教导官。

这一日,学堂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考核。并非笔试,而是实务应对。主考官是庞统、徐元,甚至连陈暮也悄然莅临旁观。

被庞统格外看好的邓艾,也在考核之列。他抽到的题目是模拟处理一桩纠纷:两村因水源分配问题争执不下,险些酿成械斗,作为新任的乡佐,当如何处置?

大多数考生或引经据典强调教化,或主张报请上官派兵弹压。轮到邓艾时,他并未急于回答,而是先要了当地的地形图和水源分布图,仔细观看后,才开口道:“学生以为,当先派衙役持械隔离两村村民,避免冲突。旋即,亲自勘察水源及引水沟渠,查明争执根源。若因沟渠淤塞或分配不公,则即刻征发两村徭役,共同清淤,并会同乡老,依田地多寡、人口众寡,重新订立分水规约,刻石为证,共同遵守。若有一方蛮横无理,则依《交州敕令》严惩首恶,以儆效尤。事后,还需考虑兴修小型陂塘,以作旱时备用,从根本上缓解争水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