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筹办武馆(2 / 2)

“对。” 林邑川起身拿来纸笔,在桌上铺开,“我考察过城南那处空置的大院,带演武场和厢房,改改就能用。咱们先招五十名学员,6-8 岁的孩子,男女各半,只选品行端正、筋骨好的。爹娘当院长和副院长,负责教炼体基础;我去木灵国各郡城采购功法和器材。”

林父身体微微前倾,手指轻敲桌面:“开武馆是好事,但得想周全。学员招进来教什么?怎么教?咱们可没经验。”

“我都想过了。” 林邑川在纸上画出草图,“每日卯时到辰时练早功,辰时到巳时学文化课,请个老秀才教认字、算术;巳时到午时是武技课,爹娘教基础拳脚和桩功;午时到未时午休吃饭;未时到申时是技能课 —— 跟着爹学编制手艺;申时到酉时温习功课和武技;酉时后自由活动。”

“技能课?” 林母有些疑惑,“教这些做什么?”

“练武先修德,学技先立身。” 林邑川解释道,“编制都是安身立命的本事。学编制,既能磨练心性,编出的物件还能卖钱抵学费。这样就算将来不习武,也能有门手艺傍身。”

林父听得连连点头,眼中露出赞许:“这个主意好!我这编制手艺正愁没传人,教给孩子们既能传承手艺,又能让他们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编得好的物件拿去卖了,还能给孩子们发些零花钱,激励他们用心学。”

林邑川笑着补充:“我还想在武馆旁开个编织品店铺,把孩子们编的竹篮、藤筐拿去卖,收入一部分给编得好的学员当奖学金,一部分用来改善伙食,剩下的存着当武馆流动资金。这样不用咱们额外掏钱,还能让孩子们有成就感。”

“学费怎么定?太高了普通人家负担不起,太低了武馆开销不够。” 林父考虑起实际问题,“还要管食宿,雇人做饭、打理杂事,这些都要花钱。”

“我算过了,每名学员一年收七两银子,包含学费、食宿和书本费。” 林邑川拿出算盘,噼里啪啦算起来,“五十名学员一年就是三百五十两,请个教员、雇两个厨子、四个杂役、四个护院一年要两百两,书本笔墨五十两,剩下的够日常开销和添置器材了。家里的积蓄足够前期投入,不用愁。”

“特殊家庭的孩子怎么办?比如孤儿或者家里困难的。” 林母心软,总想着帮衬人,“不能让他们因为没钱就错过了机会。”

“可以免学费,” 林邑川立刻接话,“但要按劳抵偿,比如帮着打扫武馆,做得好一样能拿奖学金。咱们开武馆不为了赚钱,只是为了给你们打发时间和感悟武学。”

林父站起身,在屋里踱了几步,眉头渐渐舒展:“官府那边得提前报备。开武馆要经过武备司批准,还得有担保人。我明天去拜访王员外,他在郡城有人脉,让他帮忙疏通疏通。”

“我明天就去城南看场地,跟房东谈谈租金,顺便量量尺寸,看看需要添些什么家具。” 林母已经开始盘算,“厢房要改成宿舍,每张床配个小柜子放衣物;演武场得铺些细沙,免得孩子们磕伤;厨房要添口大铁锅,不然五十人的饭做不过来。”

“我还得准备些规章制度。” 林邑川在纸上写下条目,“学员要遵守的规矩:按时练功、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爱护公物;奖惩制度:进步快的发奖学金,调皮捣蛋的罚抄规矩、打扫卫生;毕业标准:炼体五重,文化课合格,掌握一门技能……”

林父凑过来看,补充道:“还得加上品行考核,练武先修德,心术不正的坚决不能留。可以让街坊邻居做担保,一旦学员犯了大错,担保人也要负责。”

“编织手艺也要定考核标准。” 林母笑着说,“能编出五种竹器才算过关,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真学到东西。”

一家三口越说越起劲,窗外的月光悄悄爬上窗台,照亮了桌上的草图和账目。

林邑川详细说着采购计划:“我要去青木城、灵植城、翠柳城这些郡城,青木城的炼体功法最正宗……。”

“路上要小心,这些郡城路途遥远,听说有些路段不太平。” 林母担忧地叮嘱,“多带些盘缠,别委屈自己,遇到事别逞强,安全第一。”

“我计算过行程,从大丰城出发,先骑马不停歇到青木城,大概两天;再坐船去灵植城,顺流而下三天就到;然后去翠柳城、绿森城这些地方采购,最后从白果城骑马回来,全程正好半个月左右。” 林邑川安慰道,“没事的,娘放心。”

晚饭过后,一家三口在灯下清点家产。

林父搬出三个木箱,打开箱盖,金光闪闪的金条和银锭映入眼帘 —— 黄金五千两,白银八千两,还有几串成色极佳的珍珠玛瑙。

“这些钱够咱们全家衣食无忧过十辈子了。” 林母感慨道,“开武馆用不了这么多。”

“得多准备些。” 林邑川拿出账本认真记录,“采购功法和武技预算两千两黄金、两千两白银;武馆装修改造和添置设施一百两白银;请教师和杂役的定金五十两白银;剩下的留五百两白银当备用金,万一遇到急事也不用慌。其余的作为家庭的用途,不参与武馆,不然很快就会有人觉察出来收支情况。”

接下来的几天,家里忙得热火朝天。

林邑川一家三口去城南看场地,那是处三进的院落,前院开阔平坦,正好做演武场;

中院二间大房子,作为教室和技能室;

中院四间厢房改为办公室;

中院十二间厢房,改改就是学员宿舍;

另外有六间,两间作为员工宿舍,两间作为储物室,两间备用;

后院有单独的院子,这个我们住。

旁边的一个独栋作为图书室和书籍仓库,另外还有厨房、食堂和菜园,林母一看就喜欢:

“这菜园子正好种草药,厨房够大,能同时做几十人的饭。”

房东是对退官下来的老夫妻,听说要开武馆教孩子们学武学本事,当即把租金降了三成,还主动提出帮忙联系木匠和瓦匠。

回到家后,林母一边帮他收拾行囊,一边不停念叨:“青木城多雨,记得带蓑衣和油布伞;

灵植城潮湿,多带些艾草和苍术防潮;

翠柳城蚊虫多,我给你装了些驱蚊药包……” 她往行囊里塞了满满当当的干粮、伤药、换洗衣物,还有一小罐自制的肉酱和咸菜。

林父去商业街给儿子买了匹好马,通体乌黑发亮,只有四蹄雪白,是镇上最好的脚力。

他还亲手编了个马鞍垫,用柔软的竹篾和棉布层叠缝制,又软又透气,上面用彩色藤条编了个 “安” 字,寓意一路平安。

月色皎洁如水,洒满整个小院。

林邑川把父母叫到院中,拿出几本手抄的图谱:“这是我在密地悟的几套基础桩功和呼吸法,爹娘没事时可以看看,教孩子们正好用得上。”

他站在月光下,演示起桩功姿势:“这个马步桩要沉腰坠肘,气沉丹田;这个虚步桩讲究虚实相生,真气流转……。”

林父林母认真地学着,一招一式都毫不含糊,月光勾勒出他们专注的身影,院中的药草在晚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清香。

“路上遇到好的功法,不用省银子。” 林父握住儿子的手,语气郑重,“武馆的事有我和你娘呢,你放心去。我明天就去官府报备。”

林母塞给儿子一个平安符,“这是去观音庙求的,保你一路平安。”

林邑川点点头,将平安符贴身收好。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东方刚泛起鱼肚白,林邑川就准备出发了。

林父牵着马送他到城门口,林母站在门内挥手,眼眶红红的却忍着没掉泪。

晨雾中,少年翻身上马,黑色的骏马扬蹄嘶鸣,鬃毛在风中飞扬。

“爹,娘,等我回来!” 林邑川回头喊道,声音清亮有力。

“一路顺风!” 父母的声音在晨风中飘散,带着无尽的牵挂与期盼。

马蹄声渐远,林邑川策马奔向远方,身影渐渐消失在晨雾中。

他知道,半个月后回来时,不仅会带回满载的功法,更会带着让武馆顺利开张的希望。

林父站在城门口,望着儿子远去的方向,久久没有离开。

他握紧拳头,转身快步走向城南那处空置的院落 —— 武馆的筹备,从今天就要正式开始了。

他要先去官府报备,再联系工匠,等林邑川买回功法和武技后就开始改造房屋。

林母盘算着要在菜园里种上紫苏、薄荷、金银花,这些草药既好种又实用,等女孩们来学的时候正好能移栽。

大丰城的这个清晨,因为一个少年的梦想和一家人的期盼,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商业街边缘的编制品摊位旁,多了个 “林家武馆筹备中” 的木牌;

城南的空置大院里,很快将传来工匠们的敲打声;

而木灵国的各郡城路上,一个少年正策马前行,为心中的武馆梦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