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镇的日头踩着四季的韵脚流转,林家的 “林氏工坊” 在烟火气中渐渐攒起了名气。
青石板路上的槐花谢了又开,竹筐里的木雕换了又换,林邑川发现,当雕刻刀与百姓的寻常日子碰撞时,竟能生出比花雨城幻境更鲜活的光。
情人节那月,镇东头的月老祠早早挂满了红绸。
林邑川蹲在工坊里琢磨了半宿,取来质地温润的银杏木,在方寸木片上刻下连枝并蒂的纹样。
他特意去后山收集了花灵蝶的磷粉,用玫瑰汁调和成荧光颜料,细细填进纹样的沟壑里。
做成的香囊扣能轻轻开合,合起时是含苞的花骨朵,打开便露出交缠的藤蔓,暗处会泛着柔和的玫瑰色光晕。
姑娘们攥着这小巧的信物,在月老祠前排队许愿时,脸颊的红晕比磷粉还要娇艳。
见姑娘们喜欢,林邑川又连夜赶制了一批 “鸳鸯梳”—— 梳背雕着交颈依偎的水鸟,鸟羽的纹路细如发丝;
梳齿间藏着极细的柳丝,是他清晨去河边采的新柳,用真气烘干后嵌进去的,梳头时会落下若有若无的草木香。
林父看着儿子在烛光下熬红的眼睛,悄悄从里屋翻出彩线绳。
他年轻时学过编绳,此刻手指翻飞,将木雕信物串成风铃状,红的、粉的、紫的彩线缠在木柄上,挂在店铺门口的檐角下。
风一吹,叮当作响的铃声里混着草木香,竟成了镇上情人必打卡的 “定情铃”,连说书人老周都在故事里添了句 “林氏工坊铃声响,情缘自会到身旁”。
开学季来临时,私塾先生带着几个学童上门定制文具。
林邑川没急着动手,反倒蹲在私塾窗下观察了三日。
他看见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总把毛笔滚到桌下,捡笔时裙摆沾了满是墨渍;
虎头虎脑的男童总嫌镇纸太重,写字时胳膊一挪就把镇纸推得老远。
回去后,他在笔筒底部刻了细密的防滑纹,纹路是模仿老槐树的根须形状,既实用又好看。
又雕出憨态可掬的 “镇纸兽”—— 看似趴着的小兽,圆滚滚的身子憨态可掬,爪子下实则藏着小块磁铁,能牢牢吸住铁镇纸,学童们写字时再也不用分心扶镇纸了。
至于书生们爱用的书箱,他动了更多心思。
取来轻便坚韧的碧柳木,做了可拆卸的三层夹层,最上层放笔墨,中层装书卷,下层藏着砚台。
箱盖内侧刻着 “开卷有益” 的机关纹,轻轻一按纹路中的 “益” 字,就能弹出巴掌大的便签纸,方便书生们随手记心得。
林父则发挥编织特长,用灵香草染过的竹篾编了笔帘。
青竹色的笔帘带着淡淡的草木香,卷起来时比宣纸还薄,放进书箱里正好贴合箱壁,再也不用担心毛笔被压弯笔锋。
私塾先生拿到这批文具时,摸着 “镇纸兽” 笑道:“这物件,比戒尺还能让学童定心。”
夏日未至,清河镇已染上燥热,林邑川就开始琢磨消暑物件。
他想起去碧柳城时,船娘总在额前戴块遮阳巾,既挡日晒又不挡视线。
便取来轻薄的银杏木片,雕成镂空的荷叶花片,边缘打磨得圆润光滑,再用浸过灵泉水的柳丝绳串成遮阳帽檐。
戴在头上时,阳光透过镂空花纹洒下斑驳的光影,既能挡阳又透气,风一吹还有丝丝凉意。
更绝的是 “风动扇”—— 扇骨选的是韧性极好的湘妃竹,刻着层层叠叠的荷叶纹路;
扇面糊的是透光的蝉翼纱,用流萤鱼的胆汁调了颜料,画着含苞的荷花。轻轻摇晃时,扇面摩擦生热,颜料会随体温从碧绿渐渐转为粉红,如同荷花在掌心缓缓盛开。
林父则搬出翠柳城带回来的竹篾,用灵水浸泡了三日。
编出的 “竹蜻蜓” 玩具比寻常竹制品轻盈许多,竹翼上还刻了细小的风孔。
孩子们举着它在巷口飞跑时,竹翼转动带动风孔,会发出嗡嗡轻响,恍若真有蜻蜓在耳边振翅。
有回虎娃举着竹蜻蜓冲进工坊,竹翼扫过货架上的香囊,竟带起一串草木香,惹得林母笑说 “这是会引香的蜻蜓”。
每个季节更替时,林氏工坊的门槛总会被踩得发亮,镇上人都说 “林家的物件比节气还准”。
春日里卖 “风筝木雕”,蝴蝶翅膀用薄木片做成,关节处嵌着细小的铜轴,能随春风灵活转动,翅膀上还涂了防潮的桐油,阴雨天也不怕损坏;
秋时推出 “驱虫香牌”,雕成小巧的葫芦模样,肚子里装着灵植城买来的驱虫粉,葫芦口用透气的棉纸封着,挂在衣襟上既能驱虫,又带着淡淡的草木香;
冬至则有 “暖手炉木雕”,掌心大小的瑞兽造型,肚子是空的能放炭饼,爪子处特意刻了散热孔,捧在手里暖而不烫,老人们都说 “这暖手炉比棉手套还贴心”。
林邑川渐渐明白,最好的雕刻从不是炫技般的繁复花纹,而是让人在握到物件的瞬间,能由衷叹一声 “这正是我需要的”—— 这份恰到好处的心意,比任何精妙技法都动人。
清河镇的晨雾还未散尽,林氏工坊的后院已响起刀剑相击之声,惊起檐下栖息的麻雀。
林母素白的衣袂在晨光中翻飞,柳絮剑经小成的剑意裹挟着丝丝寒意,剑锋所指之处,草叶上凝结的露珠竟瞬间化作冰晶,又在剑风掠过的刹那消散无踪。
她正对着木桩演练 “柳浪闻莺” 一式,剑尖在木桩表面游走,留下细密如发丝的刻痕,却不见半片木屑飞溅,尽显柔中藏锋的精妙。
练到兴起时,她足尖点地跃起,身形如柳絮飘飞,剑随身动,带起阵阵清风,院角的竹丛都跟着轻轻摇曳。
林父则在另一侧的青石坪上挥刀,短刀劈开晨雾,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啸。
他的牛犇炼体诀已在九重境界停滞数月,周身肌肉却比从前更加凝练,每一寸肌肤都透着沉稳的力。
“野牛冲撞” 的刚猛拳法与快刀法相融合,每一次出拳都带着千钧之力,地面青砖被他踏出深深的脚印;
每一次挥刀都刀光如练,斩裂空气时竟能听见细微的爆鸣声。
瓶颈带来的挫败感并未在他眼中显露,反倒让他在招式精研上愈发沉心,有时对着一个劈刀动作能琢磨半晌,直到找出最省力却最有效的发力角度。
林邑川的修炼场在工坊的阁楼,这里安静且宽敞,正好适合施展拳脚。
十方炼体诀运转时,他周身气血翻涌,皮肤泛起淡淡的红晕,宛如沸腾的岩浆在经脉中奔涌。
突破炼体八重炼脉大成那日,阁楼内的桌椅竟被他体内迸发的劲力震得粉碎,木屑纷飞中,经脉里流淌的真气化作一道道金色流光,顺着毛孔渗出,在皮肤表面形成细密的纹路,如同雕刻的图腾。
他手中的短刀舞得密不透风,快刀法与疾风短刀诀已圆满融合。
刀影如疾风骤雨,眨眼间便在木靶上留下数百道刀痕,且每一刀都精准地落在同一处穴位标记上,深浅分毫不差。
基本拳法的大成让他近身搏斗时拳拳生风,阁楼的青砖地面被他踏出蛛网般的裂痕,却不见他有丝毫疲惫,反倒越练越精神,眼中闪烁着对力量的掌控欲。
夜幕降临时,林氏工坊亮起温暖的灯火,后院的修炼场换成了堂屋的八仙桌。
林父将白天演练的心得写在糙纸上,字迹遒劲有力,还画了简单的招式图谱。“今日试了将‘快刀十三式’的收招与拳法结合,发现卸力时转腰比转身更稳。”
他指着图谱讲解,指尖划过纸张上的发力路线。
林母端来刚泡好的灵植茶,素手轻捻茶杯,分享起练剑的感悟:“柳絮剑的‘柔’不是弱,就像编竹篮时的竹篾,看似软却能承重,明日试试将剑意融入编织,或许能让竹器更坚韧。”
林邑川则拿出新雕刻的经脉模型,核桃大小的模型上,穴位处嵌着发光的萤石,闪烁着柔和的微光。
他一边转动模型演示真气流转,一边讲述炼脉时的感悟:“经脉就像工坊的木缝,需用真气慢慢滋养,急了反而会裂,就像雕木时得顺着木纹走。”
三人围坐桌前,讨论声、欢笑声与窗外的虫鸣声交织在一起。
灯光透过窗棂,将他们的影子投在墙上,时而因争论招式而前倾,时而因想到妙法而舒展。
这充满烟火气的修行日常,比任何秘籍都更能滋养人心,让林氏工坊不仅是卖器物的地方,更是藏着生活与修炼智慧的港湾。
暮春的晚风卷着落花掠过青石板,林邑川关了工坊木门,指尖还沾着未洗去的银杏木碎屑。
拐角处的老槐树影里,李家管家佝偻的身影突然浮现,月白色长衫下摆沾着星点泥痕,显然是从远路赶来。
“小川。” 李管家压低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急切,枯瘦如柴的手掌递出一封火漆封印的书信,蜡印上雕刻着缠枝莲纹,暗红的色泽泛着冷硬光泽。“这是小姐亲手写的,你检查封口。快速阅毕,丢掉它们,它们会自焚。”
林邑川接过火漆封印的书信,检查后点了点头,放入内衣。
他抬眼望去,发现管家浑浊的目光正落在自己身上,却在老人眼底激起一丝暗叹:可惜了这一身精纯气血,若无灵气入体,终究困在凡俗修行里。
“李爷爷……” 林邑川话未说完,便被管家抬手打断。
老人左右张望,“小姐说,你有自己的机缘。” 管家声音更低。
林邑川攥紧卷筒,喉结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