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嘴上嗔怪着,眉头却没皱,转身从灶房端来一个温热的红薯,红薯用粗布包着,还冒着白气。
“李婶家刚蒸好送来的,蜜甜,快趁热吃。” 林邑川接过红薯,烫得直搓手,咬一口,软糯的薯肉在嘴里化开,甜香顺着喉咙暖到心里,练功的疲惫仿佛都消散了大半。
晨光渐亮时,后院的石板路上已落满他的脚印,老槐树的花瓣沾在他的肩头,像给这勤奋的少年,戴上了自然的勋章。
清河镇的炊烟从各家屋顶升起,混着饭菜的香气,在晨雾中袅袅散开,新的日子,正随着这烟火气,缓缓铺展开来。
红薯香甜的气息漫开,林邑川咬了一口,思绪却飘向集市转角的糖炒栗子摊。
记忆里,李若蘅总爱扎着鹅黄丝带,蹲在书局门口的台阶上看书。
她睫毛在阳光下投下细碎的影子,翻书时指尖轻捻书页的模样,早已深深烙印在少年心底。
路过那棵两人曾避雨的老柳树时,低垂的柳枝拂过脸颊,林邑川恍惚间又听见她银铃般的笑声。
这天文渊书局的木门推开时发出
的声响,带着岁月沉淀的韵味。
林邑川穿梭在布满灰尘的书架间,鼻尖萦绕着墨香与檀木混合的气息。
掌柜戴着圆框水晶眼镜,坐在柜台后翻阅古籍,时不时发出
的赞叹声。
少年的目光扫过崭新的《天工开物》,最终停留在角落积灰的旧书架上。
那里的书籍大多缺页少角,连书脊上的标签都已模糊不清,却仿佛藏着无数等待发掘的宝藏。
当指尖触到那本无名游记时,林邑川的心脏猛地跳动。
褪色的蓝布封面上没有任何字迹,翻开扉页,歪斜的毛笔字记录着:岁在甲午,余往天玄国...... 书中描绘的琉璃瓦宫殿高耸入云,机关兽喷吐火焰穿梭街巷,修士踏浪而行的奇景,让他仿佛身临其境。
他完全没注意到天色渐暗,直到王夫子轻敲柜台:小川,该打烊了。
回到家中,林邑川迫不及待地挑亮油灯继续阅读。
当翻到最后几页时,他发现书页间的缝隙异常整齐。
屏住呼吸,他用裁纸刀小心翼翼地挑开封胶,两页泛黄的残页飘落出来。
上面的字迹因岁月侵蚀晕染模糊,却在烛光下泛着奇异的金光:... 修士踏云而行,抬手间火球焚林,挥手成冰... 。
这些文字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林邑川望着窗外的星空,眼中闪烁着向往的光芒。
清晨的清河镇还笼罩在薄雾中,林邑川已结束了晨练。
他擦拭着额头的汗水,看着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空气中飘来阵阵米粥的香气。
这时,隔壁的王婶探出头来,笑着喊道:“川儿,帮婶个忙,把这筐菜送到集市上的李记菜铺去呗!”
林邑川爽快地应下,接过菜筐,迈着轻快的步伐向集市走去。
走在石板路上,林邑川不时和早起的邻居们打着招呼。
张大爷坐在门口的竹椅上,抽着旱烟,看见他便笑道:“川儿,听说你前些日子和你爹去大丰城了,咋样,城里热闹不?”
林邑川停下脚步,兴致勃勃地和张大爷说起城里的见闻,从高大的城墙到琳琅满目的店铺,张大爷听得入神,连连感叹:“哎,我这辈子都没去过那么大的地方,听你这么一说,真想去瞧瞧。”
来到集市,这里早已热闹非凡。
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林邑川把菜送到李记菜铺后,在集市上逛了起来。
他路过一个卖糖画的小摊,摊主是个手艺精湛的老师傅,正用勺子舀起金黄的糖稀,在石板上飞快地勾勒着图案。
林邑川看得入迷,想起小时候,他每次来集市都要缠着父母买糖画。
那时,他最爱龙的图案,觉得龙威风凛凛,就像他心中的英雄。
正想着,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争吵声。
林邑川好奇地走过去,只见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老汉和一个肉铺老板争得面红耳赤。
原来,老汉买了一斤肉,回家一称却少了二两。
肉铺老板却一口咬定自己秤没问题,两人谁也不让谁。
林邑川走上前去,说道:“大叔,我来帮你们评评理。”
他让肉铺老板重新称了老汉带来的一块石头,又借来其他摊位的秤称了一遍,发现确实是肉铺的秤有问题。
在众人的指责下,肉铺老板只好给老汉补足了肉,还道了歉。
老汉感激地拉着林邑川的手说:“小伙子,多亏了你啊!”
林邑川笑着摆摆手:“大爷,这是我应该做的。”
解决完这件事,林邑川继续在集市上闲逛。
走到一个卖布料的摊位前,他想起答应给母亲买布料做新衣裳。
他仔细挑选着,最终选了一块红色的棉布,上面绣着精美的花纹。
他想着母亲穿上这件新衣裳的样子,嘴角不禁露出了笑容。
午后,林邑川来到小镇的溪边。
这里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之一,溪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
他坐在溪边的石头上,拿出从书局买来的书,静静地阅读起来。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的身上,微风轻轻吹拂着他的脸庞,带来丝丝凉意。
回到家,林邑川把买好的布料交给母亲。
母亲看着布料,笑得合不拢嘴:“川儿,你真有心。”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吃着母亲做的可口饭菜,谈论着一天的趣事。
林邑川说起在集市上帮老汉讨公道的事,父亲欣慰地说:“做得好,做人就要正直,能帮别人一把是一把。”
夜晚,林邑川躺在床上,回想着这一天的点点滴滴,心里感到无比充实和幸福。
小镇的生活虽然平淡,但充满了温暖和乐趣。
这里有亲切的邻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他喜欢的人。
他知道,无论以后走到哪里,清河镇永远是他最眷恋的地方,这些美好的回忆,也将成为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筹备 林家工坊 的日子里,小镇的街巷间多了林邑川忙碌的身影。
他在镇中心和集市旁的店铺间反复权衡,最终选择了靠近集市的铺面。
与房东谈判时,他据理力争,将父亲传授的经商之道运用得恰到好处。
拿到钥匙的那一刻,望着空荡荡的店铺,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模样:货架上摆满精美的木雕与竹编,顾客们穿梭其间,赞叹声不绝于耳。
林父抡起铁锤敲打货架支架,火星溅落在青砖上。
林邑川则在一旁仔细雕刻店铺匾额,木屑纷飞间,林家工坊 四个大字渐渐成型。
他特意将李若蘅最爱的兰花图案刻在匾额边缘,每当阳光洒落,花瓣的纹路便会清晰显现。
烛火在陶盏里跳动,林邑川铺开宣纸,笔尖悬在半空顿了顿,划去 “机关铜件”“微型齿轮” 等字样。
林父将短刀轻轻搁在桌边,伸手拨弄从翠柳城带回的柳丝样本:“那就专注木料和编织材料,咱们在白果城见过的‘流云纹’银杏木,最适合雕文房摆件。”
说着用指尖敲了敲桌上的银杏木雕镇纸,那是当地匠人随手刻的半成品,纹理如流水般自然。
“雕刻材料得先分软硬。” 林邑川写下 “软木类:银杏木、碧柳木”,又列 “硬木类:绿森橡木、万木古树料”。
想起在灵植城见过的木雕药材盒,他补充:“得进些带天然香韵的木材,如青藤城的檀香木,雕成香囊盒自带驱虫效果。”
林父从木箱底翻出块带着松脂香的琥珀木,那是在绿森城偶然拾得的:“这种料子适合雕小件,握在手里越盘越亮。”
谈到编织品,林母不知何时端着茶盏进来,指着林父手中的柳丝笑:“翠柳城的‘三编三浸’工艺最妙,柳丝得先用米水浸软,再用碧柳城的露水草汁染色。”
她揭开茶盏盖子,里头泡的正是从碧柳城带回的染色配方残页,“红用桃花汁,绿取柳芽露,黄得用金盏花熬三天三夜。”
林邑川急忙在纸上记录,又加上 “采购二十种天然染料,备齐石臼、染缸”。
林父用短刀在桌面刻出简单的货架草图:“左边三层摆木雕,从镇纸、笔架到屏风挂件;右边挂编织品,柳编篮子、藤椅、墙上的装饰挂毯。”
他忽然想起在碧柳城见过的船娘头巾,“再进些细竹篾,编些带花卉图案的遮阳帽,女客肯定喜欢。”
烛泪在盏沿凝成蜡珠时,进货单终于重新列好。
林邑川看着纸上的 “银杏木半方、碧柳木二十捆、天然染料三十色、粗细柳丝各百斤”,又望向墙角堆着的各地木材样本,忽然觉得那些在旅途中踩过的落叶、见过的木纹,都将在这间未来的店铺里,化作带着烟火气的匠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