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赵四就收拾利索,准备出发去县城。他特意换上了最体面的一件旧褂子,头发也用水抿了抿。驴车上,放着几个用干净荷叶和油纸精心包裹的竹篮,里面是分门别类装好的新品点心:酥饼用软草隔开,菊花糕用洗净的树叶垫着,肉末火烧则整齐码放。
李二狗仔细叮嘱:“到了码头,机灵点,先找看着面善的船老大或者货栈管事,客气点,就说咱们乡下新琢磨的点心,请他们尝个鲜,提提意见。别提卖钱的事。”
“放心吧二狗兄弟,我晓得咋说!”赵四拍拍胸脯,赶着驴车,信心满满地出发了。
县城码头比镇上码头繁忙数倍。船只鳞次栉比,装卸货物的号子声、商贩的叫卖声、旅客的喧哗声混杂在一起,热闹非凡。赵四看着这阵仗,心里有点发怵,但想起李二狗的嘱咐和家里的期望,又鼓起了勇气。
他深吸一口气,拉着驴车,在码头边慢慢溜达,观察着来往的人流和停靠的船只。他看到一艘看起来比较气派的客船刚靠岸,一个穿着绸缎坎肩、像是管事模样的人正站在船头指挥卸货。
赵四定了定神,拎起一包点心,脸上堆起憨厚又恭敬的笑容,凑上前去:“这位爷,辛苦辛苦!小的是”
那管事正忙得焦头烂额,不耐烦地挥挥手:“去去去!没看正忙着呢!”
赵四碰了一鼻子灰,也不气馁,又转向旁边一个货栈。货栈门口坐着个老头正在晒太阳看门。赵四递过去一个肉末火烧:“老丈,您尝尝这个,顶饿!”
老头瞥了他一眼,狐疑地接过火烧,咬了一口,嚼了嚼,浑浊的眼睛亮了一下:“嗯?这味儿不错啊!咸香,有嚼头!哪买的?”
赵四心里一喜,连忙道:“自家做的!老丈您觉得行?”
“比干啃馍强多了!”老头点点头,又打量了一下赵四的驴车和打扮,“乡下来的?不容易。啥价钱?”
赵四按捺住激动,按照李二狗教的,笑道:“头回见,不谈钱,您吃着好就行!要是觉得还行,以后您这货栈要是需要给伙计备干粮,或者有客商要带路上的吃食,可以找我们订,价钱好商量!”
老头呵呵一笑:“你小子倒会做生意。成,我留着你这念想。”
虽然没立刻做成买卖,但得了句认可,赵四信心大增。他又如法炮制,找了几艘货船的船工、码头上等活的力工,送出去不少试吃的点心。反应大多不错,尤其是肉末火烧,很受干力气活的人的欢迎。
但李二狗重点交代的“精细点心”推销却不顺利。那些客船的管事要么忙,要么看他是乡下人,对点心不屑一顾,连尝都不愿意尝。
眼看一上午过去,带出来的试吃品快送完了,正主却还没找到,赵四有些着急。
这时,他看到码头不远处有一家看起来颇为清雅的茶馆,门口挂着“清韵斋”的牌子。赵四想起小丫的话和李二狗的兴奋,咬咬牙,拎着最后一份精心包装的菊花糕和酥饼,硬着头皮走了进去。
茶馆里客人不多,三三两两坐着喝茶闲聊,很是安静。一个伙计迎上来,看到赵四这身打扮,眉头微皱:“哎,你找谁?”
赵四连忙赔笑:“小哥,麻烦通传一下掌柜的,俺们乡下新做的精细点心,请掌柜的品鉴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