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汴京早餐合伙人 > 第144章 黑水见闻与惊天之策

第144章 黑水见闻与惊天之策(1 / 2)

放弃相对安全的云州万商大会,转而直奔边境前线、军管重地黑水堡,这无疑是一步险棋,更是一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杀之棋!黑水堡作为朔方军直面北漠的最前沿哨卡,驻军皆是百战精锐,戒备森严远超内地州府,韩德昌的势力渗透想必也更深。但反过来想,越是危险的地方,往往也隐藏着最真实的线索和最不易察觉的破绽。灯下黑,或许能打出奇效。

趁着青州城因“走水”而混乱、各方视线被吸引的短暂空隙,赵琰、林小满一行乔装成往边境运送药材的商贩,凭借赵琰事先准备的、通过特殊渠道弄到的货真价实的路引和公文,混在一支前往黑水堡的小型辎重队中,历经数日颠簸,终于有惊无险地抵达了这座矗立在风沙与荒原之中的边塞孤堡。

黑水堡名不虚传,城墙由巨大的黑褐色山石垒成,历经风霜血火,布满斑驳痕迹,仿佛一头沉默而疲惫的巨兽,匍匐在苍茫天地间。空气中弥漫着尘土、牲口和一种若有若无的铁锈血腥混杂的气息,与汴京的香风软玉截然不同。戍守的军士眼神锐利如鹰,皮肤黝黑粗糙,带着一股久经沙场的煞气,盘查极其严格。若非赵琰准备的文书毫无破绽,加之运送的确实是前线急需的金疮药等物资,他们根本不可能进入堡内。

入住堡内唯一一家简陋的、主要接待行商和军属的客栈后,林小满以采购边境特有食材(如风干肉、奶制品、沙葱等)为名,在石猛的护卫下,谨慎地在堡内有限的集市活动,实则暗中观察。她看到的是军纪看似严明,但士卒面容下隐藏的疲惫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躁动;听到的是军官们酒后隐约的牢骚,关于“军饷拖欠”、“冬衣不足”、“巡边次数莫名增加”的抱怨;感受到的是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气氛。

然而,真正让林小满触目惊心、并最终促使她萌生那个“惊天之策”念头的,却是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

那日,她见一队刚换防回来的斥候兵卒蹲在墙角啃食干粮,那所谓的干粮,是一种黑乎乎、硬得能磕掉牙的麸皮混合杂粮烙饼,士兵们需要就着少量浑浊的冷水,费力地才能吞咽下去,脸上是掩饰不住的艰难。而送往军官食堂的,却是相对精细的白面馒头和肉食。这种鲜明的对比,让她心头沉重。

更让她心惊的是,她在帮客栈后厨临时搭手处理一批受潮的药材时,无意中听到两个老火头军愁眉苦脸地闲聊:

“唉,这批粮草又他娘的受潮了,掺了沙土不说,还发霉,这让人咋做?吃坏了肚子,哪有力气打仗?”

“哼,上头哪管这些?能运到就不错了!听说朔方城那边,当官的都肥的流油,克扣下来的粮饷,指不定拿去养了多少小老婆……”

“嘘!小声点!不要命了!听说大将军最近脾气暴得很,前儿个还杖毙了一个抱怨伙食的队正……”

克扣军粮?以次充好?甚至发霉变质?林小满听得手脚冰凉。她深知,伙食是军队战斗力的最基础保障。士卒们在前线浴血奋战,若连肚皮都填不饱,吃的是劣质食物,何谈忠诚与士气?韩德昌若真有反意,如此对待边军,要么是自毁长城,要么……就是有意激化矛盾,为日后举事制造由头?或者,这些被克扣的粮饷,去了哪里?是否变成了他私扩的军备、勾结外敌的资本?

当晚,她将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忧虑尽数告知了扮作账房、暗中在外与潜伏的“夜枭”接头的赵琰。赵琰闻言,脸色阴沉得可怕,沉默良久,才寒声道:“此事我亦有察觉。黑水堡的守将王贲,是韩德昌的心腹,但此人治军尚可,对士卒也并非全然无情。若连他麾下都出现此等情况,朔方军其他各部情况只怕更糟。韩德昌……其心可诛!这是动摇国本之举!”

“我们必须阻止他!”林小满急切道,“可是,我们证据不足,如何揭发?即便有证据,远在汴京,等朝廷反应过来,只怕为时已晚!”

“所以,我们不能只想着揭发。”赵琰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我们要想办法,从内部瓦解他,至少,要稳住边军之心!父皇……或许也在等一个契机,一个能一举扳倒韩德昌,又不至于引起边军动荡的契机。”

如何稳住边军之心?林小满彻夜未眠。她看着窗外边塞清冷的月光,听着呼啸而过的风声,脑中反复回响着白日里士兵啃食硬饼的画面,回想着胡老头笔记中那些关于药食同源、食材储存的零散记载,一个大胆的、远超她“厨娘”身份的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骤然照亮了她的思绪!

军粮!

问题的关键之一,在军粮!若能改善军粮,让士卒吃得饱、吃得好,哪怕只是略有改善,都能极大提振士气,稳定军心!这不仅能间接打击韩德昌克扣军粮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若能推行开来,更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功业!而这,正是她林小满所能触及的领域!甚至,可能是她能向皇帝证明价值、换取信任和支持的绝佳机会!

这个念头让她激动得浑身颤抖。她立刻推醒隔壁和衣而卧的赵琰,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赵琰起初震惊,但越听眼神越亮,最终猛地一拍床沿:“好!小满,此计大善!若真能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且,以此为切入点,向父皇献策,合情合理,更能彰显你的格局,远非一介厨娘所能局限!父皇必会对你刮目相看!”

接下来的日子,林小满以“研究北地食材特性”为掩护,通过赵琰暗中安排,得以有限度地接触火头军,以帮忙和请教为名,详细了解边军现有的粮食储备、运输、制作流程以及存在的种种问题(如易受潮、难储存、口感差、营养单一、不易消化等)。她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胡老头笔记中的古法以及边境所能获取的有限食材,废寝忘食地开始构思改良方案。

她设想了几种方案:

改良干粮:在现有杂粮基础上,尝试加入少量炒熟的豆粉、磨碎的肉松或鱼干粉增加蛋白质和香味,用蜂蜜或糖稀代替部分水来和面,增加能量和耐储存性,并改进烘烤工艺,使其硬度适中,易于下咽。她甚至试验性地加入少量有安神、健脾功效的草药粉末(如酸枣仁、茯苓粉),以期缓解士卒紧张情绪。

便携汤料:将晒干的野菜、菌菇、肉干、盐巴及去腥的香料(如花椒、姜粉)研磨成混合粉末,用油纸分包。士卒只需用热水冲开,便能得到一碗热汤,补充盐分和微量营养,提升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