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记食单》出书之议,如同一个诱人的禁果,悬于林小满面前,香气扑鼻,却可能暗藏剧毒。冯东家离去后,林小满心中波澜起伏,难以决断。一方面,将点心故事结集刊印,无疑是品牌文化升华的绝佳途径,能极大提升“林记”的格调与知名度;另一方面,赵琰“慎言慎行”的警告言犹在耳,信使身中奇毒的阴影未散,这突如其来的“好事”,时机太过巧合,由不得她不心生警惕。
她将此事暂压心底,嘱咐石猛暗中打探那“墨香斋”冯东家的底细,尤其留意其与“清风楼”或“八珍楼”有无关联。眼下,更迫在眉睫的是信使的安危和漕路彻底断绝后原料短缺的现实压力。尽管“立夏清心宴”反响不俗,但高端点心中不可或缺的某些特定油脂、香料和模具辅料,库存日渐见底,寻常市面又采购无门,长此以往,产品品质必将受到影响。
就在这内忧外患、进退维谷之际,转机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近乎“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降临。
这日清晨,铺子刚开门,一位身着青布长衫、举止沉稳的中年人便踱步进来,不似寻常食客,倒像是寻人。他径直走向柜台后的林小满,拱手一礼,低声道:“可是林姑娘?敝姓文,受友人所托,特来拜会。”
林小满心中警惕,面上却不露声色:“文先生有何指教?”
文先生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帖,并非“墨香斋”,而是一家名为“南北货栈”的商行,口中说道:“敝号主营南北杂货,近日偶得一批滇南来的上好茶籽油,清亮透彻,香气幽远,最宜制作精细茶点。另有西域而来的玫瑰露、岭南的椰粉等物,品质皆属上乘。听闻姑娘点心别具一格,特送来样品,若合意,可长期供货,价格公道。”说着,递上几个小巧的瓷瓶和纸包。
林小满心中一动!茶籽油、玫瑰露、椰粉……这些都是她目前急需却难以寻觅的辅料!她谨慎地打开样品,仔细查验。茶籽油色泽金黄透亮,闻之确有淡淡茶香,品质极佳;玫瑰露香气纯正,非市面勾兑货色可比;椰粉更是细腻洁白。这些货品,绝非寻常商栈能有。
“文先生,”林小满不动声色地问,“贵号……此前似乎未曾听闻?”
文先生坦然道:“敝号平日多做的是大宗批发生意,与城中各大酒楼皆有往来,只是不显山露水。此次亦是受一位老主顾推荐,言姑娘乃汴京点心行中清流,故特来结交。”他话语平和,却滴水不漏,并未透露“老主顾”是谁。
林小满立刻联想到了赵琰!是他吗?在漕路断绝后,以这种更隐蔽、更商业化的方式,为她打通了新的、可靠的供货渠道?这“南北货栈”背景深厚,能避开“八珍楼”的封锁,且送货上门,姿态低调,正符合赵琰一贯的行事风格!
她压下心中激动,与文先生商定了初步的采购意向和交接方式(约定夜间送至指定货栈,由石猛自取,避免直接送到铺子引人注目)。送走文先生后,林小满看着那些品质上乘的样品,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原料危机,竟以如此意想不到的方式得到了缓解!赵琰虽未直接现身,但其暗中布下的援手,却总是在她最需要的时刻悄然出现,这份心思与能量,让她既感激又莫名地感到一丝不安。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位访客不期而至。来的是一位年约五旬、精神矍铄的老者,身着半旧儒衫,气度不凡,正是汴京文坛颇有清名的薛老夫子,以书画金石见长,与李翰林亦是好友。薛夫子并非为点心而来,而是慕名来看李翰林为“林记”题写的那幅“素味清欢”匾额。
品鉴之余,薛夫子与林小满闲聊几句,问及点心创意来源。林小满便将“顺应节气”、“取法自然”的理念略作阐述,并提及正在构思端午新品,欲以粽叶清香入点,寓意祛邪避秽。薛夫子听后,捻须颔首,大加赞赏:“以食载道,寓教于常,善哉!姑娘匠心独运,不负李兄题字。”言谈甚欢之际,薛夫子兴致所至,竟主动提出:“老夫观姑娘这铺子,清雅别致,点心亦有文心,惜乎壁上略显空疏。若不嫌弃,老夫愿为题写一幅《时令风物小品》,略记四时饮食之趣,为贵店增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