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如晦传 > 第127章 皇帝的传位暗示

第127章 皇帝的传位暗示(2 / 2)

沈如晦感受到手中那只手的颤抖与冰凉,也听懂了那话语深处无尽的苍凉与妥协。她垂眸,浓密的眼睫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遮住了眸中翻涌的情绪。是快意?是怜悯?还是对权力更迭无常的唏嘘?或许都有。她想起自己初入靖王府时的艰难,想起在冷宫中的屈辱,想起这些年经历的风风雨雨,心中百感交集。

她抬起头,眼中已是一片沉静如水,带着无比的诚恳与坚定,迎上皇帝期盼而脆弱的目光:“皇上放心。”

她一字一顿,清晰无比,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臣妾与靖王殿下,定当竭尽全力,护我大胤江山永固,社稷安宁。”

“三皇子殿下,乃皇上血脉,臣妾等……必视若己出,保他一生富贵平安,绝不让任何人……惊扰于他。”

她没有丝毫犹豫,接下了这无形的权柄,也做出了承诺。这承诺,是给皇帝的定心丸,也是他们未来行事必须遵循的底线之一。她知道,一旦许下这个承诺,便意味着他们要肩负起更多的责任,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但她无所畏惧。

萧昱闻言,仿佛终于卸下了千斤重担,紧绷的身体骤然松弛下去,抓着沈如晦的手也无力地滑落,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他深深看了沈如晦一眼,又看了看始终沉默而立、神色莫辨的萧珣,眼中闪过一丝释然,最终疲惫地阖上了眼睛,喃喃道:“如此……朕……便可稍安……”

他的声音轻得像一缕青烟,在殿内消散,再也寻不到踪迹。

萧珣直到此时,才上前一步,对着龙榻深深一揖,动作标准而恭敬,声音沉稳有力,带着王者的气度:“皇兄安心静养,朝中诸事,臣弟与淑妃……自会妥善处置,必不使皇兄忧心。”

他没有多言,但这一揖,这一承诺,已然足够。他称呼沈如晦为“淑妃”,在皇帝面前维持着应有的规矩,但那句“臣弟与淑妃”并列,已昭示了全新的权力格局——从今往后,朝堂后宫,将由他们二人共同执掌。

皇帝没有再回应,仿佛已经睡着,只有胸膛微弱的起伏证明他还活着。他的呼吸均匀而缓慢,像是进入了深度睡眠,脸上没有了往日的忧虑与疲惫,只剩下一片平静。

沈如晦缓缓站起身,动作轻柔,没有发出一丝声响。她与萧珣对视一眼,无需言语,他们都明白,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一个新的格局,从此刻,正式开启。他们站在了权力的最巅峰,也背负起了这万里江山的重量与……那无法言说的未来。

沈如晦下意识地抬手,轻轻抚过发髻,指尖触到那支温润的羊脂玉簪。那是萧珣在她初入靖王府时赠予她的,玉质莹润,触手生温,这些年历经风雨,始终未曾离身。指尖传来的温润触感,让她心神稍定,也让她想起了与萧珣并肩作战的点点滴滴。

萧珣的目光随之落下,在她指尖和玉簪上停留了一瞬,眸色深沉难辨,像是蕴藏着无尽的思绪。他看到了她眼底一闪而过的坚定与释然,也看到了她对这支玉簪的珍视,心中微动。

“玉簪还在。”萧珣率先打破沉默,声音低沉而温和,如同春日暖阳,驱散了殿内些许沉重的气息。

沈如晦微微颔首,嘴角勾起一抹浅浅的笑容,那笑容极淡,却如同冰雪初融,瞬间照亮了她苍白的脸颊:“嗯,一直都在。”

“那就好。”萧珣的目光移向龙榻上的皇帝,神色变得凝重起来,“皇兄身体虚弱,需得好生静养,李德全,你务必照料好皇上的饮食起居,不可有丝毫疏忽。”

“是,靖王殿下!”李德全连忙躬身应道,眼中满是感激。他知道,有靖王和淑妃在,皇上的安全便有了保障,大魏的江山也有了希望。

“后宫那边,”沈如晦转向萧珣,语气沉稳地说道,“德妃已被囚于长乐宫,其余依附丞相或德妃的宫人妃嫔,我会按规矩处置,既不滥杀,也绝不姑息。太后那边,我会亲自去一趟,告知今日之事,也请她安心。”

萧珣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有你在,后宫之事,我放心。”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朝堂这边,丞相余党虽已拔除,但地方势力盘根错节,还需安抚。兵权方面,我会即刻整合京畿卫戍,确保京城安稳。明日,我会召集文武百官于太和殿议事,宣布后续安排。”

“嗯。”沈如晦颔首,补充道,“三皇子那边,还需尽快安排妥当。皇上既已托付,我们便要做到万无一失。我建议将三皇子接入靖王府暂住,派专人看护,确保他不受任何惊扰。待局势彻底稳定,再为他安排一处清净宅院,让他安稳度日。”

“我也是这么想的。”萧珣认同道,“我会让人即刻去办,挑选可靠的人手,负责三皇子的起居与安全。”

两人正说着,龙榻上的萧昱忽然轻轻咳嗽了一声,缓缓睁开眼睛,目光有些涣散地看着殿顶,像是从遥远的梦境中醒来。

沈如晦与萧珣同时停下交谈,看向龙榻,神色凝重。

“水……”萧昱的声音微弱,带着干渴,像是沙漠中的旅人渴望着水源。

李德全连忙上前,端过早已备好的温水,小心翼翼地用勺子喂到皇帝嘴边,动作轻柔而熟练。

萧昱喝了两口,气息稍稍平稳了些,目光落在萧珣身上,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珣儿,你……你可知,朕为何从未真正猜忌过你?”

萧珣一怔,随即垂眸,语气恭敬:“臣弟不知,还请皇兄明示。”

“因为……”萧昱的声音带着一丝回忆的怅然,眼神变得悠远起来,像是看到了多年前的景象,“你母妃,是朕唯一真心爱过的女子。她温柔善良,聪慧贤淑,却红颜薄命。她临终前,只求朕护你周全,朕答应了。这些年,朕看似冷落你,实则是在为你避祸。朝堂凶险,你若太过耀眼,只会成为众矢之的,朕只能用这种方式,让你远离纷争。”

萧珣的身体微微一僵,眼中闪过一丝震惊与复杂。他从未想过,那位高高在上的兄长,竟对自己有着这样的心思。他一直以为,皇帝对自己的冷落,是因为忌惮,是因为不信任,却没想到,背后竟隐藏着这样深沉的兄弟情分。

“皇兄……”萧珣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千言万语,最终都化作了一声沉重的呼唤。

沈如晦站在一旁,静静听着,心中也泛起涟漪。帝王之家,向来冰冷无情,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事情屡见不鲜,没想到萧昱与萧珣之间,竟还有这样一段隐秘的兄弟情分,让她不由得心生感慨。

萧昱的目光又转向沈如晦,带着一丝恍惚:“淑妃,你可知,朕为何要封你为妃?”

沈如晦摇头,语气诚恳:“臣妾不知,还请皇上告知。”

“因为你像她。”萧昱的声音带着一丝温柔,眼神变得柔和起来,“你眉眼间的沉静,与你母妃有几分相似。朕初见你时,便想起了她。只是后来,朕才发现,你比她更坚韧,更有谋略。你在冷宫中的隐忍,在靖王府中的聪慧,朕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封你为妃,既是因为对你的欣赏,也是因为对你的愧疚——朕未能护好你母妃,便想护你周全。”

沈如晦心中一震,眼中闪过一丝动容。她从未想过,自己能得皇帝青睐,竟是因为这个原因。她一直以为,皇帝封她为妃,是为了制衡萧珣,是为了利用她,却没想到,背后竟隐藏着这样的缘由。

“皇上……”沈如晦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眼中泛起了晶莹的泪珠。她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想起了母亲临终前的嘱托,心中百感交集。

“朕这一生,做错了很多事。”萧昱的声音充满了悔恨,眼神中满是自责,“轻信奸佞,疏远兄弟,冷落妻儿……如今想来,真是悔不当初。若有来生,朕愿做一个寻常百姓,不再沾染这权力的纷争,只愿与家人平安相守。”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眼神也渐渐变得涣散,像是随时都会再次陷入沉睡。

“皇上!”李德全惊呼一声,连忙上前探脉,脸色瞬间变得苍白,“脉象……脉象越来越弱了!快,传太医!”

“不必了。”萧昱摇了摇头,气息微弱地说道,“朕的身体,朕自己清楚。能死在你们面前,能听到你们的承诺,朕……已经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