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汛期(1 / 2)

柳林镇的五月,本该是草木葱茏、万物生长的明媚时节,然而天公不作美,连绵的阴雨从月初就开始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将整个小镇笼罩在一片湿漉漉的灰蒙之中。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水汽的味道,河道里的水声也一日比一日喧哗起来。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取代了“春风行动”后短暂的振奋,悄然爬上人们的心头。

李腾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窗外密集的雨帘,眉头紧锁。气象局的暴雨黄色预警已经连发了两天,根据经验,柳林镇每年汛期的真正考验,往往就在这种连阴雨后的某一场集中强降雨。他心头那根弦,早已绷紧。

“通知水利站、应急办,还有沿河各村,再次核查险工险段,特别是去年冬天清淤加固的那些河段,一定要重点巡查,确保万无一失!”李腾抓起电话,语气急促地叮嘱钱有福。他虽然年轻,但在青林镇时经历过汛情,深知水火无情。

赵东升同样高度重视,在防汛工作部署会上,他面色严肃,语气前所未有的严厉:“防汛是天大的事,责任重于泰山!必须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各分管领导、各部门、各村,必须严格落实责任制,谁的地盘出了问题,我就找谁问责!绝不允许有任何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他强调:“遇到险情,必须第一时间报告,坚决执行上级指令。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是底线!” 他的“稳”字诀,在防汛这件事上,体现为极强的纪律性和程序性。

整个柳林镇的防汛体系紧张地运转起来。李腾带着相关人员,冒雨巡查了主要河道和几个重点水库。大部分去年冬天修缮过的水利设施经受住了考验,但也有一些地段,因为资金和时间的限制,只是做了应急处理,在持续降雨的浸泡下,开始显现出隐患,让人揪心。

刘长根作为分管农林水的领导,按理说应该冲在防汛一线。初期,他也确实跟着李腾巡查了几次,但态度总是透着一股按部就班的敷衍。

“李镇长,这雨看着一时半会儿停不了啊。”在一次巡查小河村段河堤时,刘长根穿着雨衣,脚上的皮鞋小心翼翼地避开泥泞,“该布置的都布置了,各村也都报了平安,应该问题不大。”

李腾指着河堤背水坡一处微微渗水的地方:“刘镇长,你看这里,虽然只是渗水,但土已经有点发软了,需要立刻派人处置,加固一下。”

刘长根凑过去瞥了一眼,不以为意:“哎呀,这点渗水正常,每年都有。等雨小点,让村里派两个人弄点沙土堵上就行了。现在下着雨,也不好施工。”

李腾心中不悦,但碍于情面,没有多说,只是暗自记下位置,吩咐随行的水利站站长立刻调运一些沙袋过来备用。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周五傍晚,天色提前暗沉如夜,暴雨如同天河倾泻,疯狂地砸向大地。短短一个小时,河道水位急剧上涨,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断枝杂草,咆哮着冲刷两岸。

晚上八点,李腾正在防汛指挥部盯着水文数据图,一个急促的电话打了进来,是小河村支书带着哭腔的声音:“李镇长!不好了!村东头那段老河堤……快……快撑不住了!出现了一个口子,河水倒灌进村了!”

李腾的心猛地一沉!小河村那段河堤年久失修,是全镇都知道的隐患点,去年因为资金问题,只做了简单的加固。他一边对着电话吼:“立刻组织人员撤离!尤其是低洼处的群众,一个都不能少!我们马上到!”一边抓起雨衣就往外冲。

“钱主任!立刻向赵书记报告!通知应急分队,带上抢险物资,马上赶赴小河村!”李腾的声音在雨夜里显得异常嘶哑而坚定。

吉普车在暴雨中艰难前行,雨刮器开到最大,前方依旧是一片模糊的水世界。赶到小河村时,眼前的情景让李腾倒吸一口凉气。村东头一片汪洋,浑浊的河水正从一个两三米宽的口子不断涌入,淹没了道路和田地,几处地势较低的房屋已经进水,村民惊慌失措的哭喊声、呼救声夹杂在风雨声中传来。

吴建军带着山南村的民兵应急分队也赶到了,他们经常参与训练,动作迅速,已经开始协助转移群众。林雪也跟来了,忙着安抚受惊的老人和孩子。

“快!沙袋!堵口子!”李腾跳下车,第一个冲向决口处,扛起一个沙袋就往水里扔。冰冷的河水瞬间没过了他的大腿,泥浆灌满了雨鞋。

应急分队的队员们见状,纷纷跟上,在齐腰深的水中组成人墙,传递沙袋,奋力封堵。风雨抽打在脸上,生疼,河水冰冷刺骨,但没有人退缩。

然而,险情还在扩大。由于水势太急,投下去的沙袋很多都被冲走,决口一时难以合龙。更糟糕的是,这段河堤土质松软,在洪水持续冲刷下,险情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