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推荐(1 / 2)

春风行动带来的短暂和谐,如同柳林镇春日里一场淅淅沥沥的雨水,虽然润泽了土地,却未能真正渗透到某些根深蒂固的层面。一场看似寻常的培训名额分配,很快便在这片看似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新的涟漪。

县委组织部的通知文件是周一早上送达的——关于选派一名优秀青年干部,参加市委党校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乡镇经济管理与创新实践专题培训班”。通知上明确要求,选派对象应为三十五岁以下、有培养潜力的副科级或优秀股级干部。

这份文件像一块散发着诱人香气的蛋糕,立刻吸引了柳林镇所有符合条件、以及自认为符合条件的年轻干部的目光。谁都知道,能去市党校学习,不仅是开阔眼界、提升能力的机会,更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意味着进入了组织的培养视野,未来的晋升通道可能会就此打开。

李腾拿到文件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吴建军。这个山南村的年轻支书,有想法,肯实干,在推广大棚蔬菜、筹建合作社的过程中展现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为民情怀,缺的正是这种系统性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让他去充电,回来一定能更好地带动柳林镇的农业发展。

他拿着文件,先去找赵东升沟通。这是他对党委书记的尊重,也是为了避免后续可能出现的分歧。

“赵书记,组织部这个培训通知您看到了吧?”李腾将文件放在赵东升桌上,“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我个人倾向推荐山南村的吴建军去。这个年轻人有基层经验,有干事热情,经过系统培训,回来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赵东升仔细看了一遍文件,放下老花镜,没有立即表态,而是反问了一句:“吴建军同志确实不错,踏实肯干。不过,李镇长,你觉得他去参加这个‘经济管理与创新实践’的培训,匹配度怎么样?他的优势在农业,在基层动员,文字功底和理论素养相对是他的短板。这个培训班,听说对结业论文的要求很高。”

他顿了顿,拿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语气平和却带着他固有的审慎:“我倒觉得,党政办的副主任小王可以考虑一下。他是中文系本科毕业,文字综合能力强,思维活跃,对经济工作也有兴趣,只是缺少基层历练。去学习一下,回来在材料撰写、政策研究方面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毕竟,一个班子,既需要吴建军这样能冲锋陷阵的,也需要小王这样能舞文弄墨、善于总结提炼的。”

李腾心里咯噔一下。赵东升的思路,带着明显的组织部门出身干部的烙印——更看重综合素养、文字能力和所谓的“潜力”,对于吴建军这种实干型但可能“不会写”的干部,显然有所保留。

“赵书记,您考虑得很周全。”李腾斟酌着用词,“小王的文字能力确实突出。不过,我认为这个培训,实践导向很强,重点应该放在那些直接推动一线发展、并且有巨大成长空间的干部身上。吴建军可能暂时写不出花团锦簇的文章,但他能把学到的管理知识、创新思维直接运用到合作社的发展、村庄的治理中,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或许更符合培训的初衷。”

赵东升不置可否,只是说:“嗯,你的想法也有道理。这样吧,我们再听听其他班子成员的意见,也看看有没有更合适的人选。这件事,上党委会研究决定。”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镇政府大院。一时间,暗流涌动。

刘长根的动作最快。他先是找到了李腾,语气显得颇为推心置腹:“李镇长,我听说你在考虑吴建军?哎呀,建军这孩子是不错,可毕竟是个村支书,视野、格局还是有限。我倒觉得,我们农技站的小张不错,农大研究生,专业对口,脑子也活络,就是缺少个机会。你看……”

李腾心里明镜似的,农技站的小张是刘长根一个远房亲戚的女婿,平时并没见有多大建树。他含糊地应付了过去。

紧接着,宣传委员王丽也在一次工作汇报后,“顺便”提了一句:“李镇长,我们宣传干事小刘,可是正经的经济学本科毕业,一直在关注乡镇经济发展,写了好几篇调研报告呢,就是缺个平台。”

甚至连平时不太管具体人事的武装部长何建军,也半开玩笑地对李腾说:“李镇长,我们武装部的小干事,退伍兵出身,执行力没得说,就是需要理论武装一下头脑啊。”

各种请托、暗示、推荐,通过各种渠道汇集到李腾这里。他感到一阵厌烦,也更加坚定了推荐吴建军的决心。他知道,这些推荐背后,或多或少都牵扯着各自的关系和圈子。只有吴建军,是真正靠实绩闯出来的。

吴建军本人也听到了风声。他找到李腾,黝黑的脸上带着惯有的朴实,也有些不安:“李镇长,听说……有个去市里学习的机会?谢谢您想着我。不过,要是为难的话,就算了。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别给镇里添麻烦。”

“有什么麻烦?”李腾看着他,“机会就是要给最需要、也最能发挥作用的人。你安心把村里合作社的事情抓好,其他的不用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