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调整的初步方案如同一石入水,激起的涟漪尚未平息,一股潜藏的暗流却已悄然袭向李腾。这印证了那句老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这天上午,宋知远刚主持完一个灾后重建资金拨付的协调会,回到办公室,脸色就不太好看。他手里捏着一个普通的牛皮纸信封,没有署名,也没有邮寄地址,显然是被人直接塞进办公室门缝或者交由通讯员转递的。
“什么东西,神神秘秘。”宋知远嘟囔了一句,撕开封口,抽出了里面的几张纸。只扫了几眼,他的眉头就紧紧锁了起来,脸色也随之沉了下去。
李腾正在外间整理会议纪要,察觉到里间气氛不对,抬头望去,只见宋知远目光锐利地盯着那几页纸,手指关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李腾,你进来一下。”宋知远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压抑的力度。
李腾心中一紧,连忙起身走进里间:“宋县长,您找我?”
宋知远没说话,只是将那几页纸递了过来。李腾双手接过,低头一看,心脏猛地一沉——这是一封匿名举报信!举报的对象,正是他李腾!
信的内容可谓“精心编织”。主要指向两点:
其一,经济问题。信中以他不久前购买市委宣传部集资房为由,捕风捉影地暗示其资金来源不明。“李腾同志参加工作不过数年,其爱人张薇同志亦在市委宣传部工作,双方家庭皆非富贵,何以在短时间内凑齐数万元购房款?是否与其担任领导秘书职务之便,收受商人、下属‘好处’有关?”信中甚至煞有介事地列举了几个模糊的时间点,称看到李腾与某些乡镇企业主“私下接触密切”,“席间推杯换盏,关系非同一般”。
其二,工作作风问题。指责李腾在负责重建项目督查时“选择性执法”,“拿着鸡毛当令箭”,对宋知远分管的领域“高举轻放”,对非宋知远分管的领域或与宋知远关系不睦的领导分管领域则“吹毛求疵”,并举了之前柳林镇堤防加固项目被他严令整改的例子,暗示他这是“挟私报复”、“充当某些领导的打手”,缺乏起码的公平公正。
信的笔迹是打印的,无法辨认。措辞看似客观质疑,实则处处埋针,充满了暗示和误导,尤其选择了干部调整前的敏感时期投递,其用心颇为险恶。
李腾只觉得一股血气涌上头顶,脸颊发烫。他感到愤怒,更感到一种莫名的委屈和寒意。他自问行得正、坐得端,购房款是夫妻俩省吃俭用、加上岳父母支援才凑齐的,每一分钱都干干净净。工作中更是谨小慎微,唯恐给宋知远抹黑,何来“收受好处”?至于督查工作,他自认一切出于公心,按制度办事,柳林镇项目质量问题证据确凿,如何成了“选择性执法”?
“宋县长,我……”李腾抬起头,想急切地辩解。
宋知远却摆了摆手,打断了他。他深吸一口气,脸上的怒容渐渐敛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冷静。他重新拿回那封举报信,又扫了一眼,嘴角甚至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讥讽。
“慌什么?”宋知远的声音恢复了平稳,“这点阵仗就沉不住气了?”
他走到办公桌前,拿起钢笔,在举报信第一页的空白处,刷刷刷写下了一行遒劲有力的大字:
“经核,所反映购房系正常集资购房,资金来源清楚。工作督查系履行职责,柳林镇项目问题属实。纯属诬告,不予理会。存档。”
写完,他将信纸往桌上一放,对李腾道:“看到了?身正不怕影子斜。这种藏头露尾的东西,目的就是搅混水,乱人心。你越是反应激烈,越是正中下怀。”
李腾看着那行批示,尤其是“纯属诬告,不予理会”八个字,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暖流和感激。这是宋知远对他毫无保留的信任,也是一种极其有力的保护。领导在这个敏感时刻做出如此明确的表态,足以让很多暗处的揣测和流言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