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交锋(2 / 2)

这一问,颇为微妙。赵国庆是谢再兴的秘书,他的发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谢再兴观点的补充或延伸。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集中到了这个年轻的副主任身上。

赵国庆显然早有准备,他合上笔记本,坐直身体,声音清晰:“各位领导,我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我认为,讨论乡镇企业问题,不能就农业谈农业,就工业谈工业,要有全局观和系统思维。”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报告中提到‘绿色发展’、‘技术嫁接’,方向是对的。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全县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引擎,还是在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的大项目上。这些大项目落地,需要土地,需要配套,需要集中有限的财政资源去培育。如果我们把过多的精力和资源,分散去拯救那些效益低下、污染严重的小散企业,会不会影响到我们抓大项目、培育新增长点的速度和力度?这就像十个指头按跳蚤,可能一个也按不住。我认为,是否可以更明确地确立‘主导’和‘从属’的关系?集中力量办好开发区,对于乡镇企业,则在守住环保和安全生产底线的前提下,允许其自然淘汰一批,转型升级一批?”

李腾心中一震。赵国庆的发言,角度刁钻,格局似乎更大。他将乡镇企业问题直接置于全县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资源分配的优先序问题,本质上是在质疑宋知远主导的、对乡镇企业投入过多关注的做法是否“划算”。这番话,既呼应了谢再兴重视工业和大项目的思路,又比简单地强调“稳定”显得更有高度,同时暗暗契合了财政局关于资金压力的担忧。

会场再次陷入沉默。赵国庆的发言,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头,激起了不同的涟漪。几位之前沉默的局长,脸上露出了思索的神色。

李腾感到手心有些冒汗。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发展路径之争,更深层次是主导权和发展理念的碰撞。宋知远立足“三农”,更关注乡镇企业的就业吸纳和富民效应,以及其与农业的联动;而谢再兴和赵国庆,则更倾向于效率优先的工业化、园区化路径。

就在气氛微妙之际,一直沉默的戴元湖常务副县长清了清嗓子,开口了。他的声音不高,却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讨论得很热烈嘛,说明大家都关心发展。”他先打了个圆场,然后话锋一转,“再兴县长强调稳定,有道理。环保局老陈强调底线,也没错。国庆同志提出的资源集中问题,更是点到了关键。”

他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宋知远身上:“知远县长这份报告,花了心思,问题找得准。我的意见是,乡镇企业这块,不能不管,也不能乱管。‘关停并转’可以提,但要极其慎重,必须有一套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程序,尤其是职工安置方案,要前置,要细化,确保不出乱子。至于发展基金……”他沉吟了一下,“县里财力确实紧张,全部由财政兜底不现实。我看,是否可以换个思路?财政出一部分作为引导资金,更多地鼓励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具体方案,请知远县长牵头,计委、财政、乡镇局再深入研究,拿一个更稳妥、更可行的办法出来。”

戴元湖的总结,四平八稳,既没有否定宋知远的报告,也没有完全采纳谢再兴或赵国庆的观点,而是强调“稳妥”和“可行”,将皮球又踢回给宋知远,要求他拿出更具体的、更能平衡各方利益的方案。

宋知远的脸色依旧沉着,他环视一周,缓缓开口:“今天的会,很有意义。不同的观点,都听到了。戴县长的指示很明确,要稳妥,要可行。乡镇企业的问题,复杂且敏感,确实急不得,但也慢不得。环保的底线必须守住,职工的饭碗也要端稳。下一步,就按照戴县长的要求,由我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尽快研究制定具体的、分类型的操作细则和配套政策。散会。”

会议结束,众人陆续离开。李腾收拾着会议记录,心情复杂。这场交锋,没有明确的赢家,但各方力量的角力已清晰可见。他写的报告,成了引爆这场争论的导火索,而他也被无形地推到了这场博弈的边缘。

赵国庆走过来,拿起自己忘在桌上的钢笔,对李腾笑了笑,笑容里意味难明:“李秘书,报告写得不错,角度独特。”

李腾抬起头,平静地回应:“赵主任过奖,只是如实反映情况。你的发言,视野开阔,值得学习。”

两人目光短暂交汇,都看到了彼此眼中那一闪而过的审视与较劲。

看着赵国庆离开的背影,李腾知道,他与这位同为秘书、却代表着不同发展思路和领导阵营的“同道”,未来的碰撞,恐怕不会少。而他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如何撰写报告,如何协调事务,更是在这错综复杂的权力格局与理念冲突中,如何坚守自己的初心,又如何智慧地前行。这场“交锋”,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