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细数统一文字的好处,孩子们从小在学堂里学的、用的就是秦篆,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就是“天下通行的文字”。数十年后,当这一代人成长起来,秦篆的普及便水到渠成。
只要控制了教育源头,就等于掌握了文化传承的命脉。旧六国的文字,将因为失去传承的土壤而逐渐萎缩,最终可能只存在于古籍和少数研究者手中。
这不像强行收缴销毁六国典籍那样激烈,它是在为下一代提供“更好、更统一”的教育工具。反对者很难找到一个强有力的理由来攻击“让天下孩子学一种更标准、更通用的文字”这件事。毕竟,谁能反对“学习”本身呢?
“这就好比煮青蛙,”秦昭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这还是从姚小哥那里听来的,她当时就觉得实在太适合国情了,
“如果把青蛙直接扔进沸水,它会拼命跳出来。但如果把它放在冷水里慢慢加热,它就在不知不觉中被煮熟了。我们推广秦文,就像这慢慢加热的温水,让天下人在接受更好教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文化的统一!”
嬴稷闻言,眼中精光闪动。他立刻明白了女儿此举的深远意义——这不仅是培养人才,更是从根本上巩固“书同文”的国策,是从文化层面完成帝国统一的最后一环,其影响比刀剑更加持久和深刻。
文先生更是抚掌赞叹:“殿下此策,大善!‘教化’之利,在于润物无声;‘统一’之要,在于潜移默化。以兴学之名,行统一之实,将煌煌国策融入蒙童诵读之声中,实乃老成谋国之道!老朽以为,可行!”
当然,他们也预见到,一些六国遗老和文化守旧派可能会意识到此举的“威胁”,私下里会有所非议,甚至可能暗中教授自家子弟旧国文字。
但只要官方教育体系牢牢掌握秦文标准,这些暗流终究无法形成大浪。
于是,一项影响更为深远的政令开始酝酿:在大秦各郡县,依托清辉学堂模式,建立官立学堂体系,并将标准秦篆作为唯一教学和官方使用文字。
可以想见,在不远的将来,从关中到东海,从北疆到南陲,无数的孩童将在新建的学堂里,用稚嫩的声音诵读着统一的秦篆,学习着相同的知识与律法。
他们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秦人”,承载着统一的文字、统一的律法、统一的帝国认同,走向未来。
秦昭的这一招“温水煮青蛙”,看似平和,实则是比任何军事征服都更加彻底的文化整合。
而以皇帝的眼光来看,他知道不止这些好处,他的女儿得天庇护,教化万民之功,哈哈哈,功在千秋万代,而他,当开疆拓土,这天下尽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