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地图上日渐稳固的疆域,听着市井间百姓对便利生活的赞叹,秦昭的小脑袋瓜又开始飞速运转了。
她意识到,让百姓吃饱穿暖只是第一步,要让大秦真正根基永固,必须抓住两件利器:教育 与 文字。
她再次找到了父皇嬴稷和文先生,提出了一个更加宏大且更具策略性的构想。
“父皇,文先生,”秦昭铺开大秦郡县图,手指在上面划过,“如今我大秦子民,大多已无饥寒之忧。然,‘衣食足’之后,当为何事?”
她自问自答,目光炯炯:“当为‘兴教化’!我大秦如今百业待兴,东晦郡需要通晓土语地理的专才,各郡县需要懂得新法、精通农桑医理的基层官吏,工坊需要能看懂图纸、精于计算的匠人……
光靠咸阳这一所清辉学堂,如同杯水车薪!”
“儿臣以为,当将‘清辉学堂’之模式,推行于天下!”她提出了具体方案:
其一在各郡治所,设立官立的“郡级清辉学堂”,规模更大,课程更深,不仅教授基础文算,更增设律法、农工、医理、地理等实用科目,旨在培养郡县所需的专业人才和基层官员后备力量。
其二在各县,设立“县级学堂”,主要负责基础教育,确保更多孩童能识字明数,了解大秦律法基础和新政要义,为郡学和更高级的人才选拔打下基础。
其三初期,由咸阳清辉学堂的优秀毕业生和太医署、格物所的专才,前往各地郡学担任教习;郡学培养出的学生,又可充实到县学。形成一个人才培育和流动的良性循环。
其四 所有学堂,必须使用由咸阳清辉学堂牵头,会同博士宫、太医署等机构共同编撰、审核的标准化教材。
紧接着,秦昭抛出了她“温水煮青蛙”的核心策略:
“父皇,您令人整理编撰的秦篆,优美而规范,乃是我大秦官方文字。以往六国文字各异,如同言语不通,阻碍政令传达与文化交融。”
她狡黠地一笑:“既然我们要广开学堂,那正好……所有学堂,无论郡学县学,只允许教授和使用标准的秦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