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人才匮乏(1 / 2)

硝烟与瘴气弥漫的东晦郡仿佛已是另一个世界。咸阳宫中,秦昭正对着一幅巨大的、不断增补细节的《大秦疆域与海外探索图》沉思。

地图上,代表东望堡和东晦郡的区域已被重点标注,但更广阔的区域仍是一片朦胧。她的小脸上少了几分孩童的跳脱,多了几分与年龄不符的凝重与远虑。

东征军的每一次战报、每一份关于水土不服的医案、每一次朝堂上关于开拓利弊的激烈争吵,都像一块块拼图,让她对“治理”二字的理解愈发深刻。

她知道,仅凭一腔热血和奇巧淫技,无法让一个庞大的帝国持续强盛。父皇的野心是引擎,但需要更坚固的车架和更顺畅的道路才能行稳致远。

东望堡急需懂土语、通地理、能协调与土人关系的“专才”;随军医士面对新型疾病时的捉襟见肘;朝堂上对海外开拓利弊争论时,双方往往停留在空泛的道德或利益层面,缺乏基于实地信息的深入分析……

这一切都指向同一个问题:人才匮乏,尤其是具备专业知识和开阔视野的人才。

秦昭再次找到了文先生。

“先生,清辉学堂不能只教蒙童识字算数,也不能只培养懂得基础医理和农桑的学子了。”她指着地图,“我们需要更专门的人才。

比如,能否开设‘译馆’,专门培养通晓各种语言的人才?设立‘地理格物科’,不仅教识图绘图,还要研究山川地貌、气候物产?

甚至……设立‘时务策论科’,让学子们不再仅仅埋头圣贤书,而是研究真实的国策难题,比如‘如何治理新拓疆土’、‘如何平衡开拓与民力’?”

文先生捻须沉吟,眼中露出赞赏的光芒:“殿下所虑极是。学问当用于经世济民。只是……师资、典籍皆是难题。”

“师资可以慢慢寻访,甚至可以请那些从东晦郡回来的老兵、低阶军官来讲授见闻。典籍不足,我们就自己编纂!”

秦昭语气坚定,“我们可以办一份……嗯,《大秦时务报》?将各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刊印出来,让更多官吏和士子看到、思考。”

海外远征的巨大消耗,以及国内各项新政医馆、学堂、水利、道路的持续投入,让秦昭对“钱”和“粮”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她知道,光靠父皇的内帑和加重赋税不是长久之计。

她召见了主管钱粮和经济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