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矛盾(1 / 2)

秋意渐深,秦昭心头的热度却未曾稍减。

她像一只忙碌的蜜蜂,频繁穿梭于宫苑与新区之间,细致地观察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新屋整齐,巷陌渐洁,孩子们的欢笑也多了起来,这一切都让她初尝治理的甜果。

然而,喜悦之下,更敏锐的观察和更深沉的思虑开始在她心中萌发。

她注意到,尽管男人们多在工坊或官道工地上找到了活计,家家炊烟得以延续,但许多妇人的日子依旧清苦。

她们聚在巷口屋檐下,一边做着缝补浆洗的零碎活计,一边闲话家常,眼神中时常流露出对微薄收入和闲暇时光的无奈。那点零散收入,似乎仅仅能补贴些许油盐,难以真正改善家计。

这景象与她记忆中繁华东西二市的热闹场面形成了鲜明对比。

尤其是那间总排着长队的雪酪铺子,还有飘香整条街的烤鸭店,它们不仅本身生意兴隆,更带动了周遭一批人就业,养牛的、制冰的、做木碗的、供应果脯的、屠宰清洗的、烧制挂炉的……仿佛一颗石子投入湖中,漾开一圈圈活力的涟漪。

“安居,之后便是乐业……”秦昭坐在书房里,面前铺着宣纸,小手托着腮,眉头微微蹙起,“能不能也让新区里的婶婶阿姨们,有点既能顾家、又能挣钱的正经事做呢?”

她的思维开始活跃地跳跃。“纺织?”她首先想到,“几乎家家女子都会纺线织布。可…普通的麻布、葛布似乎并不值钱,辛苦织就,也换不来多少米粮。”

忽然,她眼睛一亮,想起了母妃之前做过织机,纺织速度提升了三倍不止,母妃说已经召集女子来做工了,可是闲着的人还那么多,

有没有一些更复杂的织机,能织出更精美、更紧密的图案,甚至……“好像还有一种叫‘轧花机’、‘飞梭’的东西?能省力,还能织得更快更好?” 这些名词对她而言还很模糊,但却指向了一种可能:通过改进技术来提升价值。

“或者……做吃食?”另一个念头冒出来,“就像雪酪、烤鸭那样,形成我们新区自己的产业?比如…这里的婶婶好像很会做一种豆酱,风味独特?或者,利用工坊区的豆渣、糖渣之类别人不要的东西,加工成别致的点心?”

这个想法让她兴奋起来。她立刻找来文先生和宫里几位负责采买、熟知事务的年长女官,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文先生捻须沉吟:“公主殿下心系百姓生计,此乃仁政。组织妇人进行生产,既可补贴家用,亦可使其有所寄托,减少邻里闲话生事之机,于教化、于安定皆有益处。只是……”

他话锋一转,透着务实,“原料从何而来?技术如何培训与统一?制成之物,销路在何方?是官府采买,还是发卖于市?皆需细细筹划,绝非一蹴而就。”

一位面容和善但眼神精明的女官也补充道:“殿下,民间手艺,各家有各家的法门,欲成规模,须得定下标准。且妇人外出劳作,家中幼子谁来看顾?这些细务,都需考量周全。”

秦昭认真听着,不住点头。

她明白,这不再是发放一份手册、订立一份公约那样相对直接的事情,而是涉及到了生产、流通、分配等更复杂的环节,关乎利益,也更考验组织能力。

她并未气馁,反而被激起了更大的斗志,开始更具体地思索原料采购、技术筛选、生产组织、市场定位等问题。她甚至想着,下次再去大集上去寻那书,定要专门找找关于“纺织”和“农副产品加工”的篇章。

闾左新区确乎成了咸阳城的一处新景致。偶尔有外区的百姓好奇地踱步进来,瞧着那比其他里坊明显整洁不少的巷道,看着巷口那块油光锃亮的《邻里公约》木牌,眼中不免流露出惊异与羡慕。

清辉学堂的学子们更是与有荣焉,“新风宣讲团”的名声甚至传到了某些小官的耳中。这一切,都让新区居民们脸上有光,最初的自觉与维护之心也愈发强烈。

然而,日子如水般流过,最初的热情与新鲜感渐渐沉淀,生活原本粗糙的肌理便开始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