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暖房(1 / 2)

深冬的第一场雪悄然落下,细碎的雪粒子敲打着咸阳宫的琉璃瓦,很快便将殿宇楼阁覆上一层薄薄的银白。寒意刺骨,但西苑那五亩新划出的“学田”旁,却是一片与季节不符的热火朝天。

得益于皇帝的特旨和将作监的直接技术支持,一座结构简单却实用的玻璃暖房,灵感同样源自《实用手工业技术入门》中关于透光材料的零星记载和公输邈工匠智慧的发挥,正在加紧搭建。学子们穿着厚厚的小袄,小脸冻得通红,却兴奋地跟在工匠后面递工具、搬材料,叽叽喳喳问个不停。

“这里要留缝隙透气!”

“对!书上说,‘既要保温,又忌闷湿’!”

“苜蓿苗苗怕冷,玻璃房里白天能晒到太阳,晚上我们还可以用炭盆增温!”

李昀和孙婉俨然成了小工头,指挥若定。那点嫩绿的苜蓿苗已被小心翼翼地移栽了几株到暖房内的苗床里,作为重点观察和保护对象。虽然大部分仍留在露天菜畦,孩子们却自发地用干草、落叶给它们做了厚厚的“冬被”。

秦昭裹得像个小粽子,抱着暖手炉,在工地边跑来跑去“督工”,时不时从她的万能小荷包里掏出几块饴糖犒劳“有功之臣”。学堂的先生们则在一旁含笑看着,偶尔出言指导一下安全,并未阻止这群小家伙的热情。这种在实践中学习的劲头,正是陛下和他们都希望看到的。

然而,冰雪覆盖之下,暗流并未冻结。

将作大匠公输邈这些日子几乎常驻在京畿直道的第一段试点工地上。天寒地冻,施工难度远超预期。土地冻得坚硬如铁,镐头刨下去只能留下一个白点;搅拌好的水泥浆极易受冻,若养护不当,一夜之间就能冻酥失去强度;征发来的民夫虽加了工钱,也有热食供应,但严寒依旧让效率大打折扣,病倒者日渐增多。

这些本是客观困难,公输邈已有心理准备,并制定了相应的应对策略:集中人力先开挖未冻深的土方,搭建防风保温的工棚进行材料搅拌和养护,甚至尝试用热水拌浆。

但很快,一些“意外”开始频频发生。

预定从蓝田矿场运来的石灰石,屡屡因“道路积雪难行”或“车辆损坏”而延误;采购薪柴的官员回报,附近林场的干柴价格莫名上涨,且品质参差不齐;甚至一夜之间,几处已浇筑好、正在养护的关键路段的水泥面,被人恶意泼上了盐水,导致表面冻坏酥化,必须凿掉返工!

“查!给本官严查!”公输邈气得脸色铁青,对着手下咆哮。他知道这绝不是简单的意外或民夫怨气所致。这是有组织的、精准的破坏!目的就是拖延工期,制造事端,证明水泥路在冬天根本不可行,从而否定整个计划。

消息传回咸阳,嬴稷震怒。他直接调派了一队精锐军士进驻工地,负责关键物料运输的护卫和工地的夜间巡逻,并授予公输邈临机专断之权,对任何可疑人员可先行扣押审问。

铁血手段之下,明显的破坏减少了,但那种无形的滞涩感依然存在。官僚体系固有的拖延、推诿、以及“按部就班”的办事效率,在寒冬的掩护下,被放大得淋漓尽致。工程的进度,远比预想中缓慢。

清辉学堂的暖房终于建好了。玻璃窗格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闪烁着微弱的光。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所有苜蓿苗都移了进去,还按照书上的指导,在角落里开辟了一小块试验田,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堆肥,观察在保温条件下的腐熟速度。

一日,秦昭又从小荷包里掏出几颗从未见过的、色彩斑斓的豆子,说是集市上一位老奶奶给的,叫“四季豆”,耐寒,长得快。孩子们欢呼着,又兴高采烈地在暖房一角种了下去。

这些举动,自然又被添油加醋地传了出去。

“听说那学堂暖房里,种的是能冬天结果的神豆!”

“荒唐!违背天时,岂能有好结果?”

嘲讽和质疑在暗地里流传。不少人都等着看笑话,看这些违背“农时”的幼苗如何在玻璃房子里冻死,看皇帝和公主大力支持的“实学”如何在这第一场真正的寒冬考验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就连宫中,也有些许风声传到萧皇后耳中。她只是微微一笑,对心腹女官道:“让孩子去试。成了,是意外之喜;不成,也是一课。总比只会死读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