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墨夜旋涡(2 / 2)

在城西一家专为底层文人提供消遣的简陋乐坊,展昭找到一个曾为柳无涯弹过几次琵琶的老乐工。老乐工耳朵有些背了,但提起柳无涯,却记得清楚:

“柳相公啊,酒喝多了,就爱念叨什么‘文章憎命达’,说什么……真正的才学,敌不过阿谀奉承,清白之名,比不上攀附权贵。有一回,他醉得厉害,拉着我说,他知道一个秘密,关于……关于某位大人年轻时的一桩公案,说那案子里……有冤情,有顶替的功名……”老乐工浑浊的眼睛里透着恐惧,“官爷,这些话可不敢外传,要掉脑袋的!”

雨墨和展昭带回来的信息,碎片般汇聚到公孙策面前。书商的势利,出版的门槛,歌妓的隐讳,乐工的恐惧……所有这些,都隐隐指向那个高高在上的身影——文坛领袖韩圭。

公孙策重新审视那封几乎以假乱真的遗书,以及韩圭早年的一些书法真迹。他发现了更深的蹊跷:遗书笔迹模仿柳无涯,但其运笔的某种内在节奏,尤其是转折处的圆熟处理,竟与韩圭的书写习惯有暗合之处!这绝非巧合。韩圭极有可能亲自参与了遗书的伪造,或者至少,提供了某种“指导”。他不仅要柳无涯死,还要在文字上彻底玷污、终结柳无涯的“声音”,维护自己完美无瑕的“清誉”。

与此同时,危险悄然降临。汴京开始流传谣言,说包拯查办柳无涯案是假,实则想借机攀诬清流重臣,打击士林,以邀圣宠。几个与开封府略有来往的文人,开始避嫌。甚至有人上奏,弹劾包拯“罗织罪名,惊扰士绅”。

压力如山般压来。一日退朝,韩圭竟主动迎上包拯,他须发皆白,面容慈和,语调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

“包大人,近日听闻些风言风语,于大人清誉有损啊。老夫深知大人办案严谨,定是宵小之辈构陷。那柳生无涯,才华是有些,惜乎心术不正,落得如此下场,实乃自取。还望大人明察秋毫,勿使无辜者受牵连,亦勿令朝廷体面受损。”

这番话,看似劝慰,实为警告。将包拯进一步的调查,直接定义为“牵连无辜”、“损害朝廷体面”。

包拯回到府中,面色凝重。书房内,烛火摇曳。展昭拳头紧握,愤然道:“大人,这韩圭老儿,分明是做贼心虚!”

公孙策轻抚案卷,眼神清亮如雪:“大人,对方越是如此,越证明我们触及了要害。他用清誉作甲胄,用舆论为刀剑,那我们,便要在他的甲胄上,找出裂缝。”

他铺开一张纸,上面是他梳理出的几条线索:被退回的诗稿、乐工提及的“顶替功名”旧案、遗书笔迹的微妙相似、以及韩圭近年来大力提携的几位门生中,恰好有当年杨御史案的利益相关者。

“下一个突破口,”公孙策指尖点在其中一条上,“或许就在这些‘得意门生’之中。总有人,会在巨大的利益和恐惧面前,露出破绽。”

窗外的夜更深了,汴京城的万千灯火中,属于开封府的那一盏,顽强地亮着,对抗着试图淹没一切的墨色旋涡。真正的较量,刚刚开始。这一次,敌人没有狰狞的面目,只有道貌岸然的微笑和杀人不见血的笔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