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灯在帐中摇曳,将青稞木牍上那些诡谲的符号投射在毡壁上,如同舞动的鬼影。公孙策已经对着它们枯坐了整整一夜,眼底布满血丝,手边堆满了记载羌地传说与古老符号的卷帛。
“大人,有眉目了。”黎明时分,公孙策终于抬头,声音沙哑却透着锐利,“这些符号并非全部是文字,有些是地点与时间的隐喻。”
包拯接过他递来的纸张,上面勾勒着几个关键符号的解读。
“这个波浪中的眼睛,”公孙策指点道,“结合羌人‘圣湖之眼’的传说,指的应是青海湖祭海仪式。而这个断裂的箭头与重叠的人影...暗示仪式上将会发生冲突,目标是重要人物。”
他顿了顿,神色凝重:“时间,就在三日后。”
阻碍立刻显现。祭海仪式是羌人最神圣的盛事之一,不容外人窥探。而就在他们设法寻求参与途径时,一股阴毒的流言已如高原上的寒风般迅速刮过各个部落——
“那些宋人带来不祥...” “他们一来,灾难就跟着来了...” “是他们的煞气冲撞了山神,才招来了西夏人的刀兵!”
金刀卫的“诡道”初显成效,猜疑与排斥的目光开始笼罩使团。
包拯帐内,气氛凝重。 “对方欲拒我于门外,我便反其道而行之。”包拯沉吟片刻,决断道,“我们不求主导,只求观礼。公孙先生,备一份厚礼,以大宋皇帝之名,向唃厮啰首领表达我们对圣湖的敬意与对羌地风俗的尊重,此为‘礼’。” “同时,”他转向展昭,“以协助维护秩序、防范西夏贼子再度袭扰为由,提出由我方精锐于仪式外围关键隘口协防,示诚意,立‘信’守‘法’。” 此乃反客为主之策。
唃厮啰最终首肯。一方面碍于宋使的正式身份与礼节,另一方面,接连的袭击也让他对安全忧心忡忡。
祭海之日,青海湖畔。 碧蓝的湖水浩瀚如海,与湛蓝的天空在地平线相接,洁白的云朵低垂,仿佛触手可及。湖畔玛尼堆耸立,五彩经幡在纯净的风中猎猎作响,诵念着千年的祈愿。盛装的羌民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面色虔诚,低沉的号角声回荡在天地之间,庄严而神圣。
包拯一行人被安排在观礼席次,位置尚可但并非中心。展昭按剑立于包拯身后,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周遭的一切。雨墨则安静地坐在一侧,看似恬淡,感官却已全力开放,捕捉着风中的气息、远处的声响、人群细微的波动。
仪式进入高潮,唃厮啰与各部落首领走向湖边,准备向湖神献祭。气氛庄严肃穆。
突然! 人群一阵骚动,几名穿着羌民服饰的汉子猛地从跪拜的人群中暴起,利刃寒光直刺一位亲宋的部落首领!同时,另有数人向空中射出响箭!
“有刺客!”展昭厉喝一声,巨阙剑已然出鞘,身形如电,疾扑过去保护包拯及唃厮啰。
现场顿时大乱!人群惊呼、哭喊、奔逃,踩踏骤起,庄严的仪式瞬间沦为混乱的修罗场。
宋军协防队伍反应迅速,试图控制局面并围捕刺客。混乱中,一名刺客被当场格杀,其余人趁乱遁入惊慌的人群。
“保护首领!” “拦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