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苍山洱海(2 / 2)

高泰明又寒暄几句,方才告辞离去。他前脚刚走,公孙策便立刻上前,示意侍卫将礼物抬入偏房仔细检查,尤其是那些食物。

“宴无好宴,礼也非好礼。”公孙策眉头紧锁,“高氏这是在示威,也是在摸底。展护卫,你的伤势…”

“无妨。”展昭打断他,声音低沉却坚定,“明日宴会,卑职必护卫大人左右。”

是夜,驿馆灯火摇曳,气氛凝滞。

检查礼物的侍卫回报:翡翠佛像内部中空,疑似可藏物;象牙雕件底部有极细微的钻孔;扎染布匹的染料气味奇特,似乎混合了某些不易察觉的药物;而那些精美的糕点,经银针试探,虽未变黑,但公孙策以特殊药水检测,发现其中几样竟含有极微量的、能缓慢侵蚀心神、令人产生依赖的异域迷草成分!

高氏的“好意”,字字句句,步步机关,皆藏祸心!

雨墨坐在窗边,借着昏暗的油灯,努力在一张粗纸上描摹着白天记下的几个白语词汇发音,俏脸皱成一团。陌生的语言如同天堑,让她感到无力和焦躁。

公孙策则在灯下疾书,将白日观察到的羊苴咩城布局、高泰明随从的特征、可能被高氏控制的要点一一标注在一张简陋的地图上,试图勾勒出高氏权力网络的冰山一角。但信息太少,阻碍太多,如同雾里看花。

展昭于院内巡视,夜风拂过他依旧隐隐作痛的伤处,带来刺骨的寒意。他抬头望向远处黑暗中巍峨耸立的苍山轮廓,和更远处若隐若现的王宫灯火,那里,弱小的国王与权倾朝野的臣子,正进行着怎样的暗战?而他们这群外来者,已被彻底卷入这旋涡中心。

包拯独坐房中,指尖摩挲着一份密函——那是段廉义通过绝对心腹送来的、用汉文写就的泣血求助信。信中详陈高氏如何把持朝政、架空王权、贪墨军饷、甚至暗中与周边部落首领勾结,其势已大,若再不遏制,段氏江山危矣,大理百姓亦将陷于水火…字里行间,充满了君王的无奈、悲愤与最后的期望。

窗外,异国的风穿过庭树,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包拯闭上眼,岭南平叛的惨烈景象与眼前大理的重重迷雾交织在一起。白玉堂溅血的身影、卢方沉海的悲壮、展昭重伤的踉跄…代价如此沉重。如今,在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面对一个更加圆滑、根基更深的对手,他手中能打的牌寥寥无几。

良久,他缓缓睁开眼,目光落在摇曳的灯焰上。眼神中的疲惫渐渐被一种更为坚毅的光芒所取代。无论多么艰难,既然接下了这桩使命,关乎一国王统,关乎一方百姓,便没有退缩的理由。

他起身,走到案前,提笔蘸墨,开始给汴梁写密奏。笔尖在纸上游走,发出沙沙的轻响,在这寂静的异国夜里,显得格外清晰而坚定。

明日的高府夜宴,必是龙潭虎穴。而他们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苍山洱海之下,王权的暗涌,已然波涛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