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离间危机(1 / 2)

展昭中毒昏迷带来的阴霾尚未散去,一股更为阴冷粘稠的暗流,已在汴京的街巷坊间悄然涌动。如同初春河面下悄然裂开的冰缝,无声,却预示着更大的崩塌。

最先是在城东“清源茶馆”。几个常在此高谈阔论的闲散文人,声音压得极低,神色却带着一种发现惊天秘闻的兴奋与惶恐。

“听说了吗?那位…开封府的公孙先生…”

“嘘!慎言!不过…我也听了一耳朵,说是早年曾在辽地游学?还与那边的商贾过从甚密?”

“何止过从甚密!有人言之凿凿,见过他与辽地大商行‘北风号’的掌柜私下书信往来!就在前几年!”

“嘶…这…若真是如此,那‘四海通’的事…还有那失窃的边防图…细思极恐啊!”

流言如同沾染了墨汁的蛛网,在茶楼酒肆、勾栏瓦舍间迅速蔓延、交织、变形。从“早年游学”变成“长期勾结”,从“书信往来”变成“传递机密”。捕风捉影被添油加醋,变得有鼻子有眼,带着一种令人不安的“合理性”——若非内通外敌,何以对“四海通”如此了解,又步步紧逼?

紧接着,几份只在市井流通、印制粗糙的“小报”如同毒蕈般冒了出来。头版赫然是耸人听闻的标题:“惊爆!开封府智囊早年秘辛,疑与辽商暗通款曲!”、“边防图失窃,内鬼就在身边?”。文中虽未直接点出公孙策之名,却用“包大人身边首席幕僚”、“算无遗策的先生”等指向性极强的词句,辅以“据可靠消息来源”、“有知情者透露”等模糊字眼,将那精心炮制的“证据”——几封刻意截取、断章取义的书信片段(内容无非是早年求学时探讨药材流通、地理风物的寻常信件),描绘成铁证如山的通敌密函!

阴毒的风,刮进了开封府高高的院墙。

包拯坐在后堂,面色沉静如水,但案几上那份揉皱的“小报”和王朝低声汇报的街巷流言,却在他深邃的眼眸中投下冰冷的阴影。空气仿佛凝固了,带着沉甸甸的压力。公孙策站在下首,依旧是一身素净的青衫,只是脸色比平日更显苍白,紧抿的嘴唇透着一丝倔强。雨墨站在他身后,小脸绷得紧紧的,眼中满是愤怒和担忧。

“大人,”王朝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流言愈演愈烈,矛头直指先生!甚至…甚至府衙门口,都开始有不明身份的人探头探脑,指指点点!”

包拯的目光缓缓抬起,落在公孙策身上。那目光复杂,有关切,有信任,但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属于开封府尹的深度。他没有问“是否属实”,那是对公孙策智谋与人品的侮辱。他问的是:“先生,此事,你如何看?”

公孙策迎着包拯的目光,坦然道:“大人,此乃‘画眉’之毒计,意在离间。早年求学辽地,确有其事。与‘北风号’掌柜通信,亦属实情,然皆为探讨药材流通、山川地理等学问之事,绝无私密可言。对方截取片段,断章取义,用心险恶至极。”他顿了顿,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流言如刀,小报如毒。其目的,无非有二:其一,乱我开封府内部,瓦解信任;其二,借势迫使大人处置于我,或令我避嫌离案,自断臂膀。”

包拯沉默着。烛火在他棱角分明的脸上跳跃,映出眉宇间深刻的沟壑。他深知公孙策所言非虚。但正因如此,才更觉棘手。力保公孙策?在汹涌的流言和看似“确凿”的“证据”面前,他这位以铁面无私着称的府尹,必将被扣上“包庇亲信”、“徇私枉法”的帽子。朝廷中虎视眈眈的“影子”及其党羽,绝不会放过这个攻击他的绝佳机会。届时,非但公孙策难保,整个开封府的公信力都将遭受毁灭性打击,追查图纸一案更将寸步难行!

可若让公孙策避嫌,甚至暂时停职?那无异于亲手斩断自己的左膀右臂!图纸案错综复杂,线索千头万绪,展昭重伤昏迷,正是最需要公孙策抽丝剥茧、运筹帷幄的时刻!让他离开,就等于将开封府最锋利的大脑锁进柜中,正中敌人下怀!这案子,还怎么查下去?

保,是烈火烹油;弃,是自掘坟墓。 包拯的拳头在袖中紧握,指甲几乎嵌进掌心。无论选择哪一边,都如同赤脚踏上烧红的刀刃!这不仅仅是案件的抉择,更是对他与公孙策之间十几年生死相托的信任,最残酷的考验!

时间在令人窒息的沉默中流淌。后堂角落里,铜壶滴漏单调的滴水声被无限放大,敲打着每个人的神经。雨墨紧张地看着包拯,又看看自家先生,手心全是汗。

终于,公孙策深吸一口气,打破了这沉重的寂静。他上前一步,对着包拯深深一揖,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大人,学生恳请,即日起禁足于府衙之内,非大人亲命,不得踏出此院半步,亦不再参与图纸一案明面追查。”

“先生!”雨墨失声惊呼。

包拯眼中也闪过一丝震动:“先生,你…”

公孙策直起身,脸上露出一抹洞察世事的淡然微笑,眼神却锐利如昔:“大人,此乃破局之法,亦是学生唯一能助大人之处。学生主动请禁,一可堵悠悠众口,示学生愿受监管之清白;二可令幕后之人放松警惕,以为其离间之计已然得逞;三么…”他目光扫过桌案上堆积如山的卷宗、证物(包括那枚染血的三棱毒箭、密信残片、药材清单、线人供词等),声音沉静如水,“学生正好借此‘空闲’,远离外界纷扰,沉下心来,从头梳理此案所有细节。从第一个被灭口的线人,到最后一支射向展护卫的毒箭,从密信的笔迹纸张,到‘四海通’的药材出入,再到‘磐石’那诡异的路数、‘画眉’的行事风格…每一处不合常理,每一个看似无关的碎片,都可能是‘孤狼’网络致命的破绽!”

他走到案前,拿起那枚三棱毒箭,指尖轻轻拂过冰冷幽蓝的箭簇:“毒,产自西南,却出现在汴京。弩箭形制,非军中常备。‘磐石’关节僵硬,力大无穷,刀剑难伤…这些,绝非偶然。还有交易地点临时变更的时机把握,杀人夺图的冷酷精准…背后必有一套严密的运作模式和思维习惯。学生要做的,就是钻进‘孤狼’的脑袋里,找出他布下这张网时,无意中留下的线头!”

包拯看着公孙策眼中重新燃起的、属于智者那冷静而炽热的光芒,胸中激荡。他明白了公孙策的用意。这不是退缩,而是以退为进!将汹涌的暗流挡在门外,在风暴的中心开辟出一片看似沉寂、实则孕育着惊雷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