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将遇良才(1 / 2)

建昌县衙的滴水檐下,蝉鸣声撞在包拯的獬豸补子上碎成金粉。他指尖正摩挲着惊堂木的凹痕,忽见堂前槐荫里转出个青衫书生。那人腰间玉带钩悬着柄铁骨折扇,走起路来却似踩在云絮里——分明是水上飘的轻功。

\"学生公孙策,愿效张子房佐汉故事。\"嗓音清越如裂帛,惊得案头松烟墨荡开涟漪。包拯抬眼时,正对上书生袖口露出的虎口茧——是常年执笔又握剑的手。

惊堂木突然炸响,三班衙役的杀威棒齐齐顿地。公孙策却从袖中抖出本《洗冤集录》,书页间夹着的槐叶飘落在包拯案头:\"大人可知,这叶子背面有七道虫蛀?恰似北斗倒悬...\"

话音未落,包拯袖中混元气已缠上青瓷茶碗。那茶汤忽地腾起三尺,化作青龙扑向公孙策面门。却见折扇\"唰\"地展开,扇面《潇湘夜雨图》竟吸尽水龙,墨色愈发深沉。

\"好个以柔克刚!\"包拯霍然起身,官服下摆扫落案头镇纸,\"若今夜荧惑守心,当如何?\"

\"当查城南米市。\"公孙策扇坠的玉蝉忽然转向西北,\"火德星君犯朱雀,必是粮仓走水之兆。\"他说话时折扇轻摇,扇起的气流竟将堂前槐叶排成河图之数。

包拯忽然抛来卷宗,纸页纷飞如雪:\"说说这溺亡案蹊跷。\"

\"死者指甲缝里的青泥...\"公孙策凌空摄住一张纸,\"是城西五里坡特有的观音土。\"他指尖在虚空划出三道弧线,飘散的卷宗竟自行归位,\"更奇的是,大人您故意写错的《洗冤录》引文——'九月茵陈'实为三月采收。\"

堂外忽然狂风大作,包拯的混元劲透过青砖地漫上来。公孙策足尖轻点,青石板上竟现出朵莲花印痕。两人内力相激,梁间尘灰凝成太极图案缓缓旋转。

\"去年重阳,陇西道上劫了刑部密函的...\"包拯突然收劲,茶碗稳稳落回案头,\"是你?\"

\"学生只是给那密函添了道水印。\"公孙策笑着展开折扇,阳光透过扇面映出幅隐形舆图,\"大人请看,这渭水改道图可抵得三车卷宗?\"

暮色漫进大堂时,包拯将师爷铜印推过案几。公孙策却从袖中取出枚残缺虎符:\"学生更想要这个——二十年前陈州赈灾案的证物,该物归原主了。\"

檐角铜铃忽响,惊见那虎符缺口处,正与包拯腰间玉佩严丝合缝。原来当年私开官仓的,正是着青衫的少年包希仁。

暮色染透县衙西花厅的窗纸时,公孙策袖口已沾满陈年墨渍。他指尖掠过虫蛀的《建昌赋役册》,忽然停在\"天圣七年春\"的批注上——那笔迹凌厉如刀,与现今包拯的馆阁体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