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辞笑道:“赵掌柜,铺子即将开业,一点自家做的小点心,请您尝尝鲜,往后都是邻居,还请多关照。”
赵掌柜犹豫一下,还是接了过去,嘟囔道:“……放着吧。”态度虽冷,但没拒绝。
最后是巷子口的回春堂。沈清辞特意备了一份,带着清风走去。回春堂门面不小,药香浓郁,坐堂的是一位五十来岁、面容严肃的孙大夫,正在给病人诊脉。伙计见沈清辞面生,问道:“姑娘是瞧病还是抓药?”
沈清辞福了一礼:“打扰了,小女子是巷里新开五味轩的,姓沈,特来拜会孙大夫,一点自家做的药膳点心,不成敬意。”
那孙大夫抬起头,目光锐利地扫了沈清辞一眼,尤其在“药膳”二字上停留片刻,面色冷淡,只微微颔首:“搁那儿吧,有心了。”便不再理会,继续看诊。
沈清辞也不介意,放下食盒,便告辞出来。清风小声嘀咕:“这孙大夫,架子真大!”
沈清辞低声道:“无妨,礼数到了即可。我们做我们的生意,互不干涉便好。”
送完点心回来,已是下午。刚进铺子,就见阿福来了,还带着两个小厮,抬着两个箱笼。
“沈姑娘!”阿福笑道,“少爷让我送些东西来,贺您新铺筹备。一箱子是些上等的官燕、阿胶、党参之类的补益药材,给姑娘撑撑门面。另一箱是些碗碟茶具,少爷说姑娘初来,这些琐碎物件怕不齐全。”
沈清辞心中感激:“这……陆公子太破费了,清辞受之有愧。”
“姑娘千万别客气!”阿福摆手,“少爷说了,姑娘安心经营便是。哦对了,少爷还让我问问,开业吉日可定下了?府里好准备贺礼。”
“暂定三日后,辰时。”沈清辞道。
“成!我一定禀明少爷!”
阿福走后,沈清辞看着那两箱珍贵的药材和精致的器皿,心中暖流涌动。陆景珩的细心周到,让她在这陌生京城,多了几分底气。
傍晚,沈清辞正在整理药材,忽听门口传来一个怯生生的声音:“请……请问,沈姑娘在吗?”
抬头一看,竟是下午才见过的绣庄周娘子,她手里还提着空了的食盒,脸色似乎比下午更苍白了些。
沈清辞忙迎上去:“周娘子,您怎么来了?快请进。是点心不合口味吗?”
周娘子连连摆手,神色有些不安:“不是不是!点心……点心很好。是我……我……”她欲言又止,看了看四周。
沈清辞会意,将她引到内间安静处,让清风倒了杯热茶。周娘子捧着茶杯,暖了暖手,才低声道:“沈姑娘,实不相瞒,我……我吃了您的山药饼后,觉得胃里暖暖的,很舒服。比平日吃的汤药受用。我……我这身子,多年调理不见好,大夫都说要静养,忌口繁多,嘴里淡出鸟来……不知……不知姑娘这里,可有适合我这般体质,又能解馋的……药膳方子?”她眼中带着期盼和一丝羞赧。
沈清辞仔细看了看她的气色,又简单问了问日常症状,心中已有计较:“娘子这是气血两虚,脾胃羸弱,不宜峻补。我这有几款药性平和的粥方和茶饮,最是健脾开胃,温养气血,味道也清淡可口。若娘子信得过,我写给您,您可在家试着做来吃。”
周娘子大喜:“那太谢谢姑娘了!需要多少诊金?”
沈清辞笑道:“不过是几个食疗方子,邻里之间,谈何诊金。娘子吃着好,便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了。”她当下便写了“姜枣红糖粥”、“芡实茯苓饮”等几个简单方子给周娘子,仔细说明了做法禁忌。
周娘子千恩万谢地走了。清风凑过来:“姑娘,你这就开始接诊啦?”
沈清辞摇头:“不算接诊,只是分享药食同源的道理。能帮到人,总是好事。”
她没想到,开业前夕,竟以这种方式,迎来了第一位潜在的“客户”。这让她对五味轩在京城的未来,更多了一份真实的期待。
然而,她并未察觉,对面回春堂二楼的窗户后,孙大夫正冷冷地看着周娘子从五味轩离开的背影,脸色阴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