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影”的知识洪流,并未因青霖星的审慎筛选而减弱,反而如同渗透过筛网的涓涓细流,持续不断地浸润着这个年轻的文明。即便经过“知识筛评委员会”的严格过滤,那些被允许研究和有限应用的底层原理与基础技术,依然以其超越时代的优越性,开始在青霖星社会的方方面面,悄然引发变革。
能量领域首当其冲。基于“弦影”提供的部分高效能量转换模型改良的“聚灵核心”,其输出效率提升了三成,能耗却降低了近一半。新一代的星梭、城市供能系统乃至家用法器,都开始陆续换装这种新型核心。社会运转效率显着提升,民众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对“弦影”技术的依赖与好感度与日俱增。
材料科学也取得了突破。一种借鉴了“弦影”物质结构理论合成的新型“灵导合金”,强度远超传统材料,且对灵力的传导性极佳。这直接推动了深空探索器的结构升级,“信使三号”的研发计划被提上日程,其设计航程和抗风险能力远超前辈。
然而,变革之下,暗流涌动。
最显着的变化发生在年轻一代的修行者和学者中。他们成长在“弦影”知识开始传播的时代,更容易接受其纯粹、高效、力量导向的逻辑体系。一种被称为“效率至上主义”的思潮开始在学院和研究院中悄然流行。
他们开始质疑传统修行法中那些被视为“打磨心性”、“感悟天地”的“冗余”环节,认为那是在浪费生命。他们更热衷于直接学习“弦影”提供的、能够快速提升灵力操控精度和能量输出功率的技巧与方法。
他们开始用冰冷的数学模型来解构曾经被视为玄奥莫测的“道韵”,将感悟天地简化为求解复杂的灵能场方程。
一些激进的年轻学者甚至公开宣称,情感是阻碍理性判断的缺陷,艺术是无效的信息传递方式,应当追求像“弦影”一样,以绝对理性的姿态,迈向宇宙文明的更高阶段。
这种思潮,被洛川和一些敏锐的老派学者忧心忡忡地称为 “道染”——非敌意的入侵,而是理念与道路的潜移默化之侵蚀。
矛盾在一次关于新一代教育纲要的修订会议上爆发了。
以墨兰为首的传统派(尽管她本人是技术专家,但她深刻理解技术背后的理念根基)坚持,必须在基础教育中保留并加强关于青霖星本土历史、哲学、艺术以及传统“道韵感应”课程的比重,强调“道心”的培养与文明独特性的传承。
而以一位名叫玄计的、在解析“弦影”知识中表现卓越的年轻天才学者为首的“效率派”,则提出大幅度削减这些“非必要”课程,增加数学、逻辑、高等物理以及“弦影技术原理”的课时,主张教育应以培养能最快理解和应用先进知识、提升文明整体“效率”的人才为目标。
“我们还在让孩子们花大量时间去‘听风的声音’,去‘感受泥土的呼吸’!”玄计在会议上慷慨陈词,他的眼神锐利,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看看‘弦影’!它不需要这些!它的强大建立在绝对的理性和效率之上!如果我们不想被宇宙淘汰,就必须拥抱这种高效!这些陈旧的东西,是束缚我们前进的枷锁!”
“那不是枷锁,玄计!”墨兰据理力争,“那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理解世界、定义自我的方式!失去了这些,我们就算掌握了再强大的技术,还是‘我们’吗?会不会变成‘弦影’的拙劣复制品?”
“复制品?”玄计嗤笑一声,“如果能复制‘弦影’的强大,有何不可?生存和强大才是文明的第一要义!感情用事、沉溺于虚无缥缈的‘道心’,只会让我们在真正的危机面前不堪一击!”
会议不欢而散,分歧公开化,并且迅速从学术界蔓延到整个社会。“效率派”与“传统派”的争论随处可见,从学院讲堂到市井街巷,甚至影响了家庭关系。
洛川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没有急于表态,而是更加沉默地观察着。他行走在青霖星的城市与乡野,感受着社会思潮的微妙变化。他看到年轻人们聚集在新型的“逻辑道场”中,狂热地讨论着“弦影”的方程式;他也看到一些老派的修行者,依旧在清晨的雾气中,对着初升的朝阳,进行着古老而缓慢的吐纳。
他注意到,那些过度追求“效率”、过早接触和依赖“弦影”技术的年轻修士,虽然前期进步神速,但其中不少人在达到一定境界后,开始出现后劲不足、心性浮躁、甚至道基不稳的迹象。他们缺乏那种由漫长感悟和心性磨练带来的、对自身力量的深刻理解与掌控力。
与此同时,“观星殿”对“弦影”的持续观测也有了新的发现。通过分析那稳定连接通道中极其细微的能量流向,他们证实了一个猜测:“弦影”在向青霖星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在悄无声息地收集数据——关于青霖星文明如何理解、消化、应用这些知识的数据,关于他们社会结构、个体行为模式在知识冲击下发生变化的数据。
它,真的只是在无私地传授知识吗?还是说,青霖星本身,也成了它某个宏大实验或推演模型中的一个……观测样本?
这一发现,让所有知情者嵴背发凉。
局势到了必须做出抉择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