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常乐之境(1 / 2)

本然之光流淌百年后,自在之境的生灵们早已习惯了在“如常”中感受“常乐”。这种日常没有惊天动地的叙事,却在柴米油盐、晨钟暮鼓的肌理中,沉淀出更细腻的共生智慧。灵脉塔不再是象征权威的地标,而是化作了遍布境域的“灵脉驿站”,每个驿站都像一颗温暖的星辰,照亮着平凡生活的角落。

一、晨钟里的共生节奏

天微亮时,北境的“如常堂”便飘起了灵脉茶的清香。冰雁将刚采的“醒灵叶”放进陶壶,壶底的灵纹在本然之光下泛起浅白的光晕,茶水注入粗陶碗时,会泛起细密的泡沫——这是灵脉与水温完美融合的信号。第一位客人总是住在隔壁的老石,他曾是叱咤风云的灵脉战将,如今每天清晨都会拄着灵木拐杖来喝第一碗茶。

“今天的醒灵叶带着霜气呢。”老石抿了一口,茶碗沿的缺口是多年磕碰的痕迹,却让握持时格外顺手。

“凌晨采的,带着冰原的晨露,适合你这老骨头。”冰雁笑着续上茶水,她的袖口沾着灵麦粉,刚烤好的灵麦饼正躺在竹篮里散发着热气。

不远处的石磨旁,几只雪灵鼠正踮着脚,用前爪捧着小陶碗——那是冰雁特意为它们准备的淡茶。雪灵鼠的灵脉与冰原的寒气相通,曾被视为“害鼠”,如今却成了堂里的常客,它们会在深夜悄悄衔来能安神的冰绒草,放在冰雁的窗台。

“它们比人懂感恩。”老石看着雪灵鼠们捧着碗喝水的模样,皱纹里漾着笑意,“当年我带兵清剿雪灵鼠窝时,怎么也想不到,现在能和它们共享一碗茶。”

冰雁将一块灵麦饼掰碎了放在石台上:“灵脉的事,哪有绝对的好坏。就像这茶,浓了嫌苦,淡了无味,和雪灵鼠相处,就像调茶的火候,得慢慢试。”

晨雾散去时,常乐之花的第一缕香气从窗外飘进来,与茶香、饼香缠绕在一起。冰雁知道,这是新一天共生的开始——没有刻意的仪式,却比任何庆典都更让人安心。

二、工坊里的器物哲学

西境“乐作坊”的打铁声,总在辰时准时响起。铁砧抡起的锤子不再追求“千锤百炼”的锋利,而是在敲打中保留着手工的温度。他正在修复一把灵脉锄,锄刃的缺口处,他没有硬生生补全,而是将缺口打磨成波浪形,既不影响使用,又成了独特的装饰。

“这缺口是老林当年开荒时,碰到石头崩的,带着他的力气呢。”铁砧用指尖拂过缺口,“修东西和做人一样,不必强求完美,带着旧痕反而更有味道。”

旁边的木架上,摆满了这样“不完美”的器物:一只手柄歪斜的灵脉壶,是学徒第一次做的作品,壶身上刻满了歪歪扭扭的成长记录;一面边缘不齐的铜镜,镜面能映照出灵脉的颜色,却照不出人影的瑕疵;还有一把用了三代人的灵脉锯,锯齿早已磨短,却被每代使用者刻上了自己的名字。

“新做的灵脉犁,你看看。”学徒阿木捧着新作品过来,犁头的弧度特意做得更平缓,“李伯说他年纪大了,太陡的犁头用着费劲,我改了改。”

铁砧接过犁头,用手掌贴在上面感受灵脉流动——阿木在犁柄内侧刻了细小的防滑纹,刚好贴合老人的指节,灵脉流过时,会在掌心微微发烫,像有人在轻轻提醒“用力别太猛”。

“器物是人的延伸,得跟着人走,不是人跟着器物走。”铁砧把自己的灵脉注入犁头,让纹路更温润,“你看这灵脉,它认人呢,你对它用心,它就对人贴心。”

工坊后院的废料堆里,散落着许多被淘汰的“失败品”,铁砧却从不清理。雨天时,他会带着学徒们把这些废料搬到屋檐下,“它们也是咱们的老师,告诉你哪里错了,比成功品教得更实在。”这些废料在雨水冲刷下,灵脉纹会泛起微光,像在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