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抵达朝鲜(2 / 2)

船身被漆成了深邃的墨绿色,船帆上,用金线绣着一个丰饶的徽记——那是稻穗交织的图案。

一百名精锐的亲兵,身着崭新的明光铠,沉默地立在甲板上。

他们不是去打仗的。

他们是仪仗。

是神威的具象化。

郑成功一袭玄色长袍,腰间佩着那柄短剑,登上了旗舰。

郑鸿逵与郑芝豹紧随其后。

克劳斯等七名荷兰人,也换上了大明款式的丝绸衣衫,恭敬地站在船尾。

“家主。”

郑鸿逵走到郑成功身边,压低声音。

“一切准备就绪。”

郑成功点了点头,目光越过码头,看向远方。

他能看到,这座岛屿上,无数汉民正在新开垦的田地里劳作,脸上的麻木早已被希望所取代。

这是他亲手播下的第一颗种子。

现在,他要去更远的地方,开辟新的苗圃。

“出发。”

他轻轻吐出两个字。

没有号角,没有战鼓。

旗舰前方的海面,无声地分开。

庞大的,如同青色山峦般的丰饶溟鲲,缓缓浮出水面。

它发出一声悠长而温和的低吟。

三艘福船开始以一种超乎常理的速度,平稳地向前游行。

舰队的目标,不是南方,而是北方。

第一站,朝鲜。

航行是枯燥的,但对于船上的每一个人来说,都充满了新奇。

郑芝豹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船舱里,抱着他的算盘,嘴里念念有词。

他不再计算香料和丝绸的利润。

他在计算,一颗水玉籽,能从一个濒死的君王手里,换来多少座港口,多少条航线的永久通行权。

他越算,脸上的红光就越盛,看向郑成功的眼神,就越发狂热。

郑鸿逵则站在船头,一遍又一遍地感受着舰队的速度,估算着航程。

他发现,在这种神力的加持下,所谓的“后勤”与“补给线”,已经成了一个笑话。

这种感觉,让他这个宿将,既感到一丝失落,又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战栗与兴奋。

而郑成功,大部分时间都独自待在船首,或是静坐,或是凭栏远眺。

他能感觉到,体内的丰饶之力越来越强,与溟鲲,与这片广阔的天地,正在建立一种越来越深的联系。

他正在从一个力量的“使用者”,慢慢变成一个与力量“共鸣”的存在。

这种感觉很奇妙。

他依旧是郑森,依旧记得父亲的背影,依旧会思考家国的未来。

但他的视角,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抬得越来越高。

高到足以俯瞰整个海疆,将无数国度与民族,都看作是棋盘上的落子之处。

他知道,这是一种责任。

一种被赋予了改天换地之力后,承担起的,重塑世界的责任。

几日后。

“前方见陆地!”

了望手的声音从高高的桅杆上传来。

船舱里的郑芝豹立刻丢下算盘,冲了出来,手里还举着一具荷兰人进贡的单筒望远镜。

“总算是到了!这穷乡僻壤,可别耽误咱们去倭国发财!”

他一边嘟囔着,一边将望远镜凑到眼前。

下一刻,他脸上的表情僵住了。

“嗯?”

他揉了揉眼睛,再次看去。

“这……不对劲啊。”

郑鸿逵也走了过来,从他手里接过望远镜。

“怎么了?”

“四叔,您自己看。”

郑芝豹的声音里充满了困惑。

“这跟咱们得到的情报,完全不一样!”

郑鸿逵将望远镜举到眼前,目光一凝。

在他的视野里,远方的海岸线清晰可见。

没有想象中的荒芜与破败。

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连绵不绝的,翠绿色的田野。

田地被规划得整整齐齐,阡陌交通,沟渠纵横。

靠近海岸的村庄,屋舍俨然,许多房顶都铺着崭新的瓦片。

海边的沙滩上,数十艘渔船正在修补、晾晒渔网,船上堆满了渔获,引来海鸟盘旋。

更远处,甚至有一座新建的木制码头,虽然不大,但结构坚固,明显是新近完工。

码头周围,人来人往,一片忙碌兴旺的景象。

“这……”

郑鸿逵放下了望远镜,脸上的神情变得异常严肃。

“这绝不是一个贫弱之国该有的景象。”

他沉声说道。

“他们的百姓,看起来衣食无忧,精神饱满。这样的地方,民心稳固,兵源也必定强壮。”

郑芝豹凑了过来,满脸都是不可思议。

“难道朝鲜人一直在跟咱们装穷?他们偷偷发大财了?”

“不像。”

郑鸿柯摇了摇头。

“你看他们的农田和村庄,虽然兴旺,但处处透着一股……朴实。不像是豪奢之国,更像是一个刚刚从困顿中恢复过来,正在全力发展的样子。”

“这就更奇怪了。”

郑芝豹百思不得其解。

“到底是谁有这么大本事,能让一个国家在短短时间内,变成这副模样?”

郑成功从他们身后走来,一言不发地拿过望远镜。

他将镜头对准了那座新建的码头。

他的瞳孔,骤然收缩。

在码头的入口处,左右各种植着一株奇异的树木。

一株树干呈古铜色,枝叶繁茂,挂着铜色的果子

另一株全身开满白色的花,在阳光下,隐隐散发着一种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温润的青色辉光。

他体内的丰饶之力,在看到那些树木的瞬间,产生了一丝微弱的、同源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