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辽东风起(下)(2 / 2)

当那五十名被称为“物质增生工匠”的普通人走出来时,许多人还沉浸在军械的威力中未能回神。他们看起来并无特别,只是眼神格外专注沉静。

一名老工匠拿起一柄在之前演练中崩了口、木柄也有些开裂的战刀。他双手握住刀身与刀柄,掌心再次泛起那令人心安又敬畏的青辉。在众人注视下,那崩裂的刀口如同拥有生命般缓缓蠕动、延展、愈合,不过片刻,竟恢复如初,甚至刃口隐隐泛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青芒,显得更加锋利!而那开裂的木柄,也在青光流过处严丝合缝,甚至变得更加坚韧!

另一群工匠则演示了如何将少量粗铁和木料置于特制的简易模具中,通过掌心持续释放青辉,竟能“增生”出一个个标准制式的三棱箭镞和光滑笔直的弩箭箭杆!速度虽然不快,远不如直接催熟种子那般惊人,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只要原料不断,他们就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军械的“自给自足”!这对长期被后勤困扰的边军来说,简直是梦寐以求的能力!

紧接着,另一名工匠展示了更为根本的能力。他取来一小块仅拳头大小、品质寻常的生铁料,将其放置在一块石板上。只见他双手虚按于铁料上方,掌心青辉流转,这一次的光芒并不刺眼,却带着一种沉稳、内敛的力量感,仿佛大地深处孕育生机的律动。在众人屏息注视下,奇迹发生了——那块生铁料仿佛拥有了生命一般,其体积开始缓缓地、但却持续不断地自行增大!就像是无形的锤锻将更多的铁质从虚无中凝聚出来,层层叠加其上。不过一炷香的时间,那块原本仅拳头大小的生铁,竟已增殖为原先三四倍大小的铁锭!质地也因这奇异的过程而变得更加均匀、紧密。

甚至有工匠尝试对一面普通的明军铁盾进行“强化”,虽然过程缓慢且显然消耗巨大,但那面铁盾的表面确实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更为光洁、质地似乎也紧密了许多!

“这……这已非工匠,近乎道矣……”洪承畴身旁的一位老幕僚喃喃自语,满脸的不可思议。这支援助队伍的价值,远远超出了那七万精锐和堆积如山的物资本身!他们带来的是持续造血的能力!

就在军将们为武备和后勤的巨变而兴奋不已时,那十名一直沉默旁观的“新政推行者”走了过来。他们大多年轻,穿着统一的青色布袍,气质温润却目光坚定,额间亦有极淡的印记。

为首一人向洪承畴及一众文官拱手:“洪督师,诸位先生。在下林默,奉药师之命,协助督师在辽东推行《新世三约》,安抚地方,梳理民政。”

他们的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信念感。他们没有谈论军械,而是开始详细询问辽东各地的户籍、田亩、赋税、流民安置情况,以及目前推行新政遇到的具体阻力。他们的问题往往一针见血,直指要害,对地方豪强、军头庄田、胥吏手段的了解程度,让洪承畴身边的许多老吏都暗自心惊。

更令人不安的是,当他们与人对视时,那清澈的目光仿佛能看透人心底的盘算与阴暗。一名试图隐瞒名下田亩数额的吏员在被林默平静地追问几个问题后,竟额头冒汗,言语支吾,最终不敢再说假话。

洪承畴冷眼旁观,心中最后的一丝侥幸和观望彻底烟消云散。他原本还想着阳奉阴违,利用援助巩固自身权力,新政能拖则拖。但现在他明白了,这批人带来的不仅是武力威慑和生产技术,更是一套全新的、拥有“洞察”能力的治理体系。在他们面前,旧官僚体系的那点心思和手段,恐怕无所遁形。

抵抗?毫无意义,且风险极高。那位“药师”的手段,他亲眼见过。

合作?虽然屈辱,虽然要放弃许多原有的特权利益,但却能获得前所未有的力量和支持,甚至……可能在这新秩序中,占据一个比现在更重要的位置。毕竟,他是第一个获得如此巨额援助的明朝总督。

巨大的心理挣扎之后,是一种近乎麻木的释然。时代已经变了,固守过去只有死路一条。

他深吸一口气,脸上的犹豫和算计尽数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决断后的沉稳。他对着周安和林默等人,郑重拱手:“周将军,林先生,诸位!洪某及辽东上下,深感娘娘天恩!此后,辽东军政民政,还需仰仗诸位鼎力相助!《新世三约》,洪某必倾力推行,绝无二话!若有差遣,但请吩咐!”

这一刻,洪承畴终于真正下了决心,将身家性命和未来前途,绑上了“丰饶”的战车。

交接事宜随后迅速展开。青曜军分出部分人手协助关宁军熟悉新装备,工匠们开始选址建立简易工坊,新政推行者则拿着洪承畴的手令,开始介入地方政务。

山海关内外,仿佛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生机。士卒们操练新弩炮的声音取代了以往的哀叹,空气中开始飘起新麦熬煮的饭香,一种久违的希望开始在人群中萌芽。

然而,在这片逐渐升温的土地极远处,几双冰冷的眼睛,正透过秋日的薄雾,死死盯着关墙上那些与往日截然不同的、泛着青黑色幽光的新弩炮,以及关内那若有若无、却令人极度不安的蓬勃生机。讯息,正以最快的速度向着盛京方向飞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