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技术壁垒与黑鹰的阴影(1 / 2)

“星海学者”计划的成果开始显现。短短两个月,星河航天旗下汇聚了超过四十位全球顶尖的航天领域专家,其豪华阵容甚至引来了国际媒体的侧目。然而,将超前理论与成熟工程结合的道路,依然布满荆棘。

深空战略研究室内,一场关键的技术研讨会正在进行。巨大的全息屏幕上,一个复杂的三维模型正在缓缓旋转——这是基于【行星环境改造技术】中“微型生态圈维持理论”设计的“广寒宫一期”生命维持系统原型。

“氧气循环率理论上可以达到95%,水循环率87%,这数据太惊人了。”新加入的首席生命维持系统专家,前欧空局的伊莎贝拉·科瓦尔斯基博士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惊叹与一丝忧虑,“但是,罗总,我们在地面模拟环境中,始终无法让这个封闭系统稳定运行超过三百小时。总有微小的变量失衡,导致整个系统崩溃。”

霍华德·莱斯利接口道,眉头紧锁:“问题可能出在材料相容性和微生物群落控制上。理论完美,但我们的制造工艺和生物控制技术,还跟不上理论的步伐。这就像…给了我们一张星际战舰的设计图,但我们手里的工具却还在铁器时代。”

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这正是当前最大的困境:【行星环境改造技术】和【深空资源图谱】提供了方向和终极答案,但实现答案的过程,需要人类现有的工业体系一步步攀登。

罗刹感受着【量子意识网络】中各位专家思维的焦灼与碰撞。他没有直接给出解决方案——系统奖励并非万能药,它提供了钥匙,但打开锁的过程仍需人力。

“科瓦尔斯基博士,莱斯利博士,”罗刹开口,声音沉稳,“我们不需要一次性达到理论极限。设定阶段性目标,先将系统稳定运行时间提升到五百小时,再谈其他。集中资源,优先攻克你们判断最可能突破的微生物控制模块。”

他的决策清晰而务实,将宏大的目标分解为可执行的步骤,瞬间稳定了军心。

“明白!”两位首席专家同时点头,眼中重新燃起斗志。

与此同时,墨言领导的尖端技术攻关组,则在另一个战场上面临着更直接的挑战。他们的任务是研发基于新理论的新型航天器推进系统。

实验室里,一次小规模的原型机测试刚刚以失败告终,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臭氧味。

“老板,还是不行。”墨言抹了把脸上的汗,指着屏幕上紊乱的数据,“能量输出极不稳定,理论上的‘空间共振效应’根本无法在现有材料构成的引擎中稳定产生。我们可能需要…一种地球上根本不存在的超导材料。”

这几乎是宣判了此条技术路径的死刑。

罗刹凝视着失败的数据,通过【量子意识网络】快速回溯着所有实验过程。【深空资源图谱】被动地扫描着地球已知的元素,确实没有发现能完美满足理论要求的材料。

“转换思路。”罗刹果断下令,“既然A路径暂时走不通,就集中力量优化b路径——基于现有化学火箭技术,结合新理论进行极限改造,提升比冲和可靠性。我们要的是抵达月球,不一定非要一步到位使用最前沿的推进方式。”

“是!”墨言松了口气,老板的务实让他避免了在死胡同里耗尽资源。

技术攻坚步履维艰,外部的压力却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