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一切尘埃落定(2 / 2)

王炅抬眼环视众人:“没有定论,还是不愿说?”

“主公。”

荀攸坦然道:“快则十日可达,慢则需月余。

关键在于牵星术能否准确导航,以及航海图是否适用——其中航海图为主公亲授,尚未经实战验证;而牵星术更是从未用于远航。

此外,夷州当地人口多少、民心向背、是否会遭遇抵抗,皆须由子敬临机决断。”

“明白了。”

王炅合上文书,语气沉稳:“也就是说,后勤辎重已备妥,出兵之策,则取决于子敬临阵判断。”

“正是。”

荀攸躬身应道。

“尚可。”

王炅站起身来,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嘴角微扬:“明日清晨,我便动身前往吴郡渡口。

你们也都随行。

子扬从明日起,在交州正式设治之前,留在吴郡负责后勤调度。”

“遵命。”

众人齐齐拱手应诺。

大蜻出海,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翻遍史册,何曾见过如此庞大的舰队携数万将士横渡沧海?

昔年大秦之时,始皇帝遣徐福东行求仙,也不过带数千童男童女浮海而去,终无音讯。

而今,大蜻却要以铁甲之师踏浪前行。

次日,旭日高悬。

王炅率军议司诸人启程奔赴吴郡。

此行不单为检阅大蜻士子,更是为远征将士壮行誓师。

建安三年,据他们推演,将是司空府蛰伏隐忍的一年,却是大蜻悄然布局荆南四郡、如潜龙腾渊、俯瞰九州的关键之年。

城楼之上,张昭等文臣伫立远望,目送车马渐行渐远。

他们神色凝重,眉宇间既有忧思,亦含期待。

大蜻已将国运押在交州一役,也将数万精锐送入茫茫大海。

几人能生还?能否真正拿下交州?一切皆未可知。

因为这场征战,本就是开天辟地之举——无论成败,都将铭刻青史。

或许千年之后,后人谈及此年,仍会慨然道:

建安三年,大蜻扬帆破浪,挥师东渡,举众数万远征夷州,乃浩瀚长卷中最壮阔的一笔。

正月十六,晴光初照。

王炅一行已抵达吴郡辖境。

海盐县,滨海之地。

曾屡遭潮水侵袭,城垣几度被吞。

永建年间,整座县城沉入海底,化作一片咸湖。

自定下征交之策后,工部、兵部与军议司联手在此兴建渡口,设立船坞,昼夜督造躲舰、楼船等战舟。

直至岁末除夕,大蜻首艘夷州舰终于下水成形。

此刻,军营辕门前,鲁肃与众将列队等候。

原拟集结大军与工匠相迎,然王炅以“临战不尚虚礼,兴邦勿劳百姓”为由婉拒。

黄昏将至,天边泛起橙红霞光。

地平线上,尘烟滚滚,马蹄声渐近。

王炅、贾诩、荀攸等人骑马而至。

大军即将跨海,学子日夜苦读,十万匠人不眠不休——他们岂敢安坐车舆,坦然面对这些默默筑基之人?

“主公。”

“诸位大人。”

鲁肃快步上前,接过王炅战马缰绳。

“呵。”

王炅轻跃下马,手扶青缸剑,笑道:“竟让大蜻都督亲自牵马,若传出去,外人怕是要说,你们这位统帅不过是个马前卒!”

“各有所见。”

鲁肃淡然一笑,浑不在意。

“都督。”

荀攸、贾诩微微颔首致意。

“不敢当。”

鲁肃连忙退后半步,婉言推辞。

他这“大蜻都督”不过是临时委任,待交州战事结束,自当卸职归本,何必此时招人非议?

“主公!”

廖化、甘宁、黄忠等将领齐声高呼。

“进营。”

王炅迈步直入中军大帐。

众人默然跟随,鱼贯而入。

夕阳西沉,营中篝火燃起。

夜宴方罢,帅帐内陆续迎来诸人。

掌管牵星术的马钧,研制风力炮的诸葛亮,监造船舰的工部官员,专利司主事,各营主将,以及身为总督的鲁肃。

“德衡。”

王炅端坐上位,声音低沉:“牵星之法,可曾完备?”

“主公。”

少年马钧起身拱手:“牵星板已制成,术法亦经实测,曾深入海中百余里而不失方向。

另复原指南车,并依《梦溪笔谈》所载,铸成指南针,配合海图,半月之内必抵夷州。”

“好!”

王炅眼中精光一闪,又唤:“孔明!”

“在。”

诸葛亮起身答道:“风力炮已可施用,威力远胜寻常投石机,射程更广。

唯海风若弱,则改用拍杆冲撞;另加装铜轮底盘,转向灵活,便于调校。”

“甚好。”王炅目光愈亮。

工部官吏起身禀报:“主公,目前船厂建成夷州舰三艘,楼船三十,躲舰三百。

其中朦艟、走舸不载兵员,将以牛筋缆索与铁链系于巨舰之后,用于抢滩突进!”

“哒。”

“哒。”

“哒。”

王炅指尖轻叩案几,沉声问道:“子敬,军议司拟定的交州作战方略我已细览。

你打算如何取夷州?”

“一战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