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爱慕之心?(2 / 2)

“关于装置艺术社会性表达维度的评估模型,打开。”

他的语气像是在吩咐下属处理一份普通文件。

我心头一紧。

那是最复杂、争议最大、也是我尚未完全理清逻辑的部分。

我翻开笔记本,找到相关页面,又打开了平板电脑上的电子文档。

密密麻麻的文字、图表、权重系数映入眼帘,在经历了昨夜和今晨的混乱后,这些原本熟悉的符号此刻显得格外陌生和令人烦躁。

“念。”

他往后靠进椅背,双手交叠放在腹部,闭上了眼睛,仿佛只是要听一段背景音乐。

“从权重分配的逻辑依据开始。”

又是“念”!

我的神经瞬间绷紧。

但这一次,没有雪茄,没有昏暗的灯光,只有窗外明亮的阳光和他闭目养神的、极具压迫感的姿态。

我艰难地开口,声音干涩,试图梳理那些纠缠的思路:

“……社会批判性(A1)权重0.3,依据是当前社会语境下,装置艺术介入公共议题的深度和锐度是首要价值导向……互动联结性(A2)权重0.25,强调作品与受众的共情与对话能力……形式创新性(A3)权重0.2,作为基础支撑……”

我磕磕绊绊地念着,逻辑链条在疲惫和紧张中断断续续。

当我试图解释为什么A1比A2高出0.05的权重时,卡壳了。

这个微小的差距背后,是我对不同流派争论点的理解和取舍,此刻却像一团乱麻。

“停。”

顾衍突然开口,依旧闭着眼,声音却冷得像冰,

“0.3,0.25,0.2?拍脑袋拍出来的?”

我被他问得一窒,脸颊发烫:

“不…不是,是基于国内外多个成功案例的数据分析和社会学调研……”

“数据呢?”

他打断我,终于睁开眼,锐利的目光直射过来,

“支撑你权重系数的核心数据模型在哪里?变量因子考虑了几个?置信区间是多少?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反馈差异权重如何体现?你所谓的‘成功案例’,成功标准是什么?市场反响?学术评价?还是你认为的成功?”

一连串冰冷、精准、直指核心的商业逻辑拷问,像一把把手术刀,瞬间将我原本就摇摇欲坠的专业自信切割得支离破碎。

他不是不懂!

他比我想象的要懂!

他只是用他习惯的、冷酷的数据化思维,在审视我这套充满人文思辨色彩的艺术评判体系!

巨大的压力和被他看穿的窘迫让我额头渗出冷汗。

我手忙脚乱地去翻找平板电脑里的数据附录和参考文献,试图找出支撑点,大脑却因睡眠不足和高度紧张而一片混沌,手指颤抖得几乎点不准屏幕。

“够了。”

顾衍的声音带着一丝不耐。

他站起身,绕过书桌走到我身边。

那股强大的雪松气息瞬间将我笼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