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秦帝国:铁血文明 > 第150章 楚魂归处风云变 咸阳路险杀机藏

第150章 楚魂归处风云变 咸阳路险杀机藏(1 / 2)

寿春城的残阳像一块凝固的血锭,沉落在断壁残垣之后。陈墨站在宗庙的废墟前,看着楚军士兵将项燕的遗体抬上简陋的灵车,玄色的棺椁上覆盖着撕裂的楚国旗帜,风一吹,边角的破损处露出

“陈先生,该走了。”王离的声音在身后响起,这位年轻的将军此刻卸下了甲胄,只穿着素色的便袍,语气里没有了往日的锐利,多了几分复杂的怅然。

陈墨没有回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那枚半旧的虎符——这是蒙恬所赠,如今却成了束缚他的枷锁。“让我再送项将军一程。”

王离沉默着点了点头。他身后的亲兵们握紧了长戟,却没有催促。在这座刚刚经历过血与火洗礼的城池里,连胜利者都对死者保持着一份莫名的敬畏。

灵车缓缓穿过街道,两侧站满了楚国的百姓,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抱着孩子的妇人,有身带伤痕的士兵。他们没有哭泣,也没有呐喊,只是静静地站着,眼神里充满了麻木和茫然。这座承载了楚国最后希望的都城,终究还是没能守住。

陈墨走在灵车旁,目光扫过那些熟悉的街巷。那家他曾住过的“淮上居”客栈,如今只剩下半面烧焦的墙壁;项家的私宅大门敞开着,里面空无一人;甚至连他与项伯讨论兵法的那棵老槐树,也被拦腰斩断,只留下一截黝黑的树桩。

“哥,他们……他们会把项将军葬在哪里?”陈砚走到他身边,少年人声音哽咽,眼眶通红。这几日的厮杀,让他褪去了最后一丝稚气,眼神里多了几分与年龄不符的沉重。

“项将军生前说过,想葬在淮水之畔,看着楚国的百姓过上安稳日子。”陈墨低声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想起项燕临终前的眼神,那里面没有恨,只有无尽的遗憾。

灵车来到淮水岸边,这里已经挖好了一座简陋的墓穴。楚军的老兵们小心翼翼地将棺椁放入墓穴,动作缓慢而庄重。钟离昧站在墓穴旁,这位勇猛的将军此刻像一尊石像,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紧握的双拳暴露了他内心的痛苦。

“陈先生,”钟离昧突然开口,声音沙哑,“您真的要去咸阳吗?嬴政那个人……”

“我必须去。”陈墨打断他,目光坚定,“我不去,项伯的安全就无法保证,楚国的百姓也可能会遭到报复。”他顿了顿,从怀里掏出一卷竹简,递给钟离昧,“这是我根据项将军的战术思想整理的兵法,或许……或许将来会有用。”

钟离昧接过竹简,紧紧攥在手里,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您放心,我会照顾好项公子,也会守住楚国最后的火种。”

陈墨点了点头,转身看向不远处的项伯。这个十三岁的少年站在淮水岸边,望着缓缓流淌的河水,单薄的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陈墨走过去,将一件厚厚的披风披在他身上。

“冷吗?”

项伯摇了摇头,没有回头,声音却带着哭腔:“陈先生,我父亲是不是很傻?他明明可以投降,明明可以活下来……”

“你父亲不是傻。”陈墨蹲下身,与他平视,“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楚国。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

“比生命更重要?”项伯抬起头,眼中充满了困惑和悲愤,“是那些虚无缥缈的尊严吗?是那些已经被战火焚毁的宗庙吗?”

陈墨沉默了。他无法向一个刚刚失去父亲的少年解释什么是家国大义,什么是民族气节。这些沉重的词汇,在失去亲人的痛苦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项伯,”陈墨换了个话题,语气郑重,“我要去咸阳了,你愿意跟我走吗?”

项伯愣住了,显然没料到陈墨会提出这个建议。

“我知道你恨秦人,恨这场战争。”陈墨继续道,“但留在楚地,对你来说太危险了。嬴政不会放过项家的后人,赵高的余党也在四处搜捕你。跟我去咸阳,我会教你读书,教你兵法,等你长大了,再自己决定要做什么。”

项伯看着陈墨,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恨秦人,可眼前这个秦人,却在他最绝望的时候伸出了援手;他恨战争,可正是眼前这个人,用战争的方式守护了寿春最后的尊严。

“我……我能为父亲报仇吗?”项伯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陈墨的心猛地一沉,随即缓缓道:“报仇很容易,但守护更难。你父亲毕生的心愿,不是让你报仇,而是让楚国的百姓不再受战火之苦。”他顿了顿,又道,“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带你去看看秦国的土地,看看那里的百姓是如何生活的。或许,你会明白,天下的百姓,其实都一样,都渴望和平。”

项伯沉默了良久,终于点了点头:“我跟你走。”

陈墨松了口气,心中却涌起一股沉重的责任感。他知道,收养项伯,意味着他将永远背负起楚人的期望,也意味着他与嬴政、与秦国之间,又多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王将军,可以出发了。”陈墨站起身,对王离道。

王亮点了点头,对亲兵们使了个眼色。亲兵们没有上前捆绑陈墨,只是默默地跟在他身后。这种无形的束缚,比任何绳索都更让人窒息。

陈墨最后看了一眼项燕的墓穴,看了一眼淮水,看了一眼这座残破的都城,然后毅然转身,带着项伯和陈砚,跟着王离踏上了前往咸阳的路。

马车在土路上颠簸前行,车窗外的风景渐渐从楚地的水乡变成了秦地的平原。陈墨撩开车帘,望着那些熟悉的景象,心中百感交集。他曾无数次往返于这条路上,为了秦国的统一,为了嬴政的霸业。可如今,他却以一个囚徒的身份,再次踏上这条路。

“陈先生,”王离的声音从对面传来,他不知何时也上了马车,手里拿着一卷竹简,“这是您之前留在寿春的《秦记》手稿,我让人找回来了。”

陈墨接过手稿,指尖拂过那些熟悉的字迹,心中一阵温暖。这部记载了秦国兴衰的史书,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他本以为再也见不到了。

“多谢。”

“祖父说,这部《秦记》比任何战功都重要。”王离道,“他还说,您提出的‘书同文,车同轨’,是真正能让天下长治久安的良策。”

陈墨笑了笑:“可惜,嬴政只看到了刀兵的力量,却忽略了文化的力量。”

“陛下只是……被赵高蒙蔽了。”王离试图辩解,语气却有些苍白。

陈墨没有反驳。他知道,嬴政的猜忌和残暴,并非完全是赵高的错。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内心深处始终藏着一份不安全感,这份不安全感让他对一切可能威胁到自己统治的人和事,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王将军,你老实告诉我,嬴政让我去咸阳,到底想做什么?”陈墨突然问道,目光锐利地看着王离。

王离愣了愣,随即避开他的目光:“陛下说,要亲自审问您,查清您的身世和与吕不韦的关系。”

“只是这样吗?”陈墨追问。

王离沉默了良久,才缓缓道:“赵高倒台后,从他的府中搜出了很多东西,包括一份您与项燕的密信,还有……还有吕不韦当年写给您的书信。”

陈墨的心沉到了谷底。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那些书信,足以证明他与吕不韦的关系,也足以让嬴政对他痛下杀手。

“我知道了。”陈墨淡淡地说,重新将目光投向窗外。他知道,自己此行咸阳,恐怕是凶多吉少。

接下来的几天,旅途相对平静。王离没有限制他的自由,甚至允许他与项伯、陈砚随意交谈。陈墨利用这段时间,向项伯传授一些基础的兵法知识和历史典故。项伯虽然依旧沉默寡言,但学习非常认真,常常一个人对着地图研究到深夜。

陈砚则承担起了照顾陈墨的责任,每天为他煎药,处理左臂的箭伤。少年人变得越来越细心,也越来越坚强。

这天傍晚,马车来到一处名为“函谷关”的要塞。这座雄关是秦国抵御东方六国的屏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守城的将领显然接到了王离的通报,没有任何阻拦就放他们入关。

关隘内的驿站早已准备好了房间和食物。陈墨刚要下车,却被王离拦住了。

“陈先生,今晚恐怕要委屈您了。”王离的脸色有些凝重,“刚刚接到消息,赵高的余党在附近活动,似乎想……想劫走您。”

陈墨愣了愣,随即明白了王离的意思。赵高的余党劫走他,绝不会是为了救他,而是想利用他的身世大做文章,搅乱秦国的政局。

“那你打算怎么办?”陈墨问道。

“委屈您暂时住进地牢,那里最安全。”王离道,“等过了函谷关,到了咸阳附近,就安全了。”

陈墨点了点头:“我明白。”他看向项伯和陈砚,“你们……”

“我已经安排好了,他们会住在驿站的客房,由我的亲兵贴身保护。”王离道,“您放心,不会有事的。”

陈墨将项伯拉到身边,低声道:“记住我教你的话,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冷静,不要冲动。等我回来。”

项伯点了点头,眼中虽然充满了担忧,却没有了之前的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