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喇叭裤和花衬衫(1 / 2)

这天上午,明洲服饰总经理办公室的窗户敞开着,风裹着厂区棉絮的轻软气息飘进来,落在摊开的生产报表上。

报表边角被风吹得微微卷曲,霍长林站在办公桌前,手指捏着报表边缘,眉头紧紧锁成一个 川字,连额前垂落的发丝都透着紧绷的焦虑。

“老板,您看。” 他指着报表上用红笔圈出的数字,那些数字像陡峭的山坡一路飙升,可他的声音里没有半分喜悦,反而忧虑道:“经过一个月整顿,纺织厂生产效率比之前翻了两番,现在仓库里积压的布料已经超过五十万匹。这些布料要是再卖不出去,单是仓储和维护的费用就能把我们压垮。”

晏明洲拿起报表,指尖在数字上轻轻划过。

他抬眼看向霍长林,脸上没什么表情,心里却很清楚,霍长林是生产管理的天才,把纺织厂从之前的混乱打理得井井有条,机器昼夜不停运转,布料堆得像小山一样,

可一提到 销售,这位老厂长就像没了头绪的困兽,只会原地打转。

这也不能怪他,在国营厂待了大半辈子,他脑子里只有 按指标生产的概念,从没想过生产出来的东西要卖给谁。

以前厂里的布料由国家统一调配,仓库刚入库就被拉走,根本不愁卖,如今自己当家做主,反而成了无头苍蝇,不知道该把布料送到哪里去。

“老霍,” 晏明洲放下报表,身体前倾,语气带着安抚的笑意,“生产的事你干得很好,比我预期的还要好。接下来销售的事就交给我来安排,你专心盯着厂里的生产,别让机器出岔子就行。”

霍长林愣了愣,显然没料到晏明洲会这么干脆,悬着的心稍稍放下,却还是忍不住叮嘱:“老板,销售这事儿可不能马虎,五十万匹布料不是小数目,要是……”

“放心。” 晏明洲打断他的话,语气笃定,“不出半个月,我让仓库里的布料少一半。”

霍长林看着晏明洲胸有成竹的样子,心里的疑虑渐渐消散,点了点头:“那我就等着老板的好消息,厂里那边我保证盯紧。”

说完,他拿起报表,轻轻退了出去,办公室里又恢复了平静,只剩下窗外风吹过树叶的 声音。

当天下午,明洲实业集团门口的公告栏前围满了人。

一张招聘启事用图钉钉在木板上,吸引了路过的工人、商贩,甚至还有刚从乡下进城的年轻人。

“明洲服饰,诚聘销售员数名!要求:口齿伶俐,头脑灵活,敢打敢拼!不限学历,不限户口!底薪 50 元以上,销售提成!上不封顶!”

人群里瞬间炸开了锅。

“底薪五十块?真的假的?国营厂正式工一个月才三十七块五,这明洲服饰也太大方了!”

一个穿着工装的年轻人指着招聘启事,震惊得手里拿的饭盒都忘了放下。

“还不要学历?不要户口?我小学都没毕业,是不是也能去试试?” 旁边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搓着手,眼里满是期待,他刚从乡下过来,正愁找不到工作。

“提成是什么玩意儿?难道卖得多还能多拿钱?” 一个摆摊卖水果的大妈皱着眉,一脸疑惑,在她的认知里,工作都是拿固定工资,从没听过提成这个说法。

在这个铁饭碗思想还根深蒂固的年代,晏明洲开出的条件很有诱惑力。

看到消息的人传来传去,导致很多不满足于现状、想靠自己本事闯出一片天地的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涌向开发区。

有的揣着皱巴巴的简历,有的甚至连简历都没有,只带着一腔热血,在明洲实业的门口排起了长队,队伍从门口一直延伸到街角,足足有几十米长。

经过三天严格的面试,最终有五个人从上百个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了明洲服饰的第一批销售员。

面试那天,晏明洲亲自坐镇,问的问题刁钻又实际,从 “怎么把一块普通的布料卖给挑剔的顾客” 到 “遇到拒绝该怎么应对”,淘汰了不少只会说空话的人。

其中一个年轻人给晏明洲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他看起来二十岁出头,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是晒出来的健康肤色,身上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一双眼睛却异常明亮水润,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他叫林耀东,面试时晏明洲问他名字的由来,他腼腆地笑了笑,说这是读过几年私塾的爷爷给起的,意思是 “光耀门楣,振兴东方”。

-

一个星期后,明洲服饰的会议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五张年轻的脸庞坐在长桌前,好奇地打量着四周,手里拿着笔记本和钢笔,准备记录。

晏明洲站在前面,手里拿着粉笔,在小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加盟代理】。

“从今天起,你们的任务只有一个。” 晏明洲转过身,看着台下的五个人,目光扫过每个人的脸,“忘了供销社,忘了国营商店。你们的目标,是那些在西湖路摆夜市、在高第街卖服装的个体户!”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你们要做的,不是去求他们买我们的布料,而是要让他们求着加盟我们,成为明洲服饰的第一批代理商!”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晏明洲将一套全新的商业模式掰开揉碎了,一点点灌输给这五个年轻人。

从品牌授权给他们挂明洲的牌子,让顾客更信任,到统一零售价,避免互相压价,保证大家都有钱赚。

再到保证金防止有人拿了货跑路,和销售返点,卖得越多,返的钱越多。

这些在后世烂大街的词汇,此刻在五个年轻人听来却如同天书,他们皱眉思索着,低头记录,虽然还有些困惑,但很兴奋。

他们隐约觉得,这可能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课程快结束时,晏明洲让人抬来了几个大箱子,箱子放在地上,激起一阵灰尘。

他亲自打开箱子,里面是几十套款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喇叭裤和花衬衫,红色、黄色、蓝色……

各种亮色晃得人眼睛发花,布料摸起来光滑,版型也挺括。

“这些,就是你们的武器!” 晏明洲指着衣服,眼神里闪着自信的光芒,“拿着它们,去征服广州城里所有的个体户!谁能签下第一个加盟商,我个人奖励他现金一百块!”

一百块!

这个数字让五个年轻人瞬间沸腾起来,他们看着箱子里的衣服,浑身充满了干劲,仿佛已经看到自己签下加盟商拿到奖金的场景了。

-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林耀东就背着一个装满样品和加盟合同的大帆布包,骑着一辆半旧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冲进了广州城最繁华也最混乱的高第街。

自行车的链条有些松动,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帆布包沉甸甸的,勒得他肩膀生疼,可他却一点都不觉得累,情绪高涨的跟打了鸡血似的。

高第街是广州最早的个体户服装批发市场,狭窄的街道两旁挤满了各式各样的小摊贩,有的搭着简易的棚子,有的直接把衣服铺在地上,卖衬衫的、卖裤子的、卖袜子的…… 应有尽有。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奇特的味道,有布料的棉絮味、汗水的酸臭味,还有摊主们身上廉价香水的甜腻味,混合在一起,却透着股生机勃勃的烟火气。

林耀东深吸一口气,推着自行车挤过人群,车铃叮铃铃响个不停,终于在一家看起来规模不小的服装摊前停下。

摊主是个烫着爆炸头的中年女人,头发卷得像狮子毛,涂着大红唇,指甲上也染着红色的指甲油,正翘着二郎腿坐在小马扎上,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跟旁边卖袜子的摊主聊天,声音洪亮,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精明和不好惹的气息。

“老板娘,您好。” 林耀东挤出一个自认为最和善的笑容,擦了擦额头上的汗,从帆布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件印着大朵向日葵的衬衫,布料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我是明洲服饰的,想跟您谈谈合作。”

那老板娘连眼皮都没抬,只是用眼角的余光瞥了一眼衬衫,嘴角不屑地 “嗤” 了一声,瓜子壳 “噗” 的一声吐在地上,正好落在林耀东的鞋边。

“合作?后生仔,你怕是找错地方了吧?” 她的声音带着浓浓的广州口音,“我这里的货都是从港城那边直接拿的,款式比你这本地货时髦多了,你这衣服我可看不上。”

林耀东也不生气,耐着性子解释,手指轻轻抚过衬衫的布料:“老板娘,话不能这么说。我们这批货虽然是本地生产的,但用的都是以前四海集团大厂里的上等布料,摸起来多光滑,比港城来的那些粗布好多了。设计师也是我们老板从港城高薪请来的,您看这向日葵的图案,这颜色,多鲜亮,比您挂着的那些灰扑扑的衬衫时髦多了!”

他一边说,一边把衬衫展开,举到老板娘面前。

那老板娘被他说得有些意动,终于抬起头,正眼打量起衬衫,手指忍不住碰了碰布料,眼里闪过一丝认可。

林耀东拿出加盟合同,跟她解释: “要先交五百块保证金,才能拿货。”

老板娘脸上的那点兴趣瞬间消失。

她像是看傻子一样看着林耀东,猛地站起来,声音提高了八度:“后生仔,你当我是傻子啊?让我先交一笔什么狗屁保证金,然后再从你这儿进货?我凭什么信你?万一我交了钱,你拿着钱跑了,我找谁说理去?”

她说着,伸手就去推林耀东,力气大得惊人:“滚滚滚!别在这儿耽误我做生意,再不走我喊人了!”

林耀东被她推得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帆布包掉在地上,里面的样品散了一地。

他赶紧蹲下去捡,老板娘却还在旁边骂骂咧咧,周围的摊主也围过来看热闹,有的指指点点,有的低声嘲笑,让他脸上火辣辣的,心里又委屈又愤怒,可他还是咬着牙,把样品捡起来,默默离开了。

接下来的几天,林耀东跑遍了整个高第街和西湖路夜市,脚底板磨起了水泡,嗓子也喊哑了,喝再多水都不管用。

可结果却如出一辙:个体户老板们一听到先交保证金再拿货,都像是防贼一样防着他。

有的直接把他当骗子,指着他的鼻子破口大骂。

有的虽然客气点,却也是笑着摇头说: “再考虑考虑”。

然后把他请了出去。

一个星期下来,他非但没有签下一个加盟商,反而受了一肚子的白眼和窝囊气。

每天晚上回到公司分的集体宿舍,他都累得倒头就想睡,可一闭上眼睛,白天那些老板刻薄的话语、嘲笑的眼神就会浮现在脑海里,让他辗转难眠。

这天晚上,林耀东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推开门就听到同伴们的抱怨声。

宿舍是个小单间,摆着五张上下床,空气中弥漫着汗味和肥皂味。

另外四个同伴有的坐在床上唉声叹气,有的靠在墙上抽烟。

“太难了!这帮个体户一个个都精得跟猴似的,根本不相信我们!”

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把笔记本扔在桌上,挫败道:“我今天跟一个老板聊了半个多小时,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他还是不答应,说怕我们是骗子。”

“是啊!我也是!”

另一个高个子年轻人接话,“有个老板更过分,直接把我手里的样品扔了出去,说我是来骗钱的,差点跟我动手!”

“要不…… 咱们还是回去求求老板,走供销社的路子吧?”

一个年纪稍大的同伴犹豫着开口,“虽然供销社回款慢,量也可能不大,但至少稳妥啊,总比现在这样天天碰壁强。”

听着同伴们的抱怨,林耀东默默地走到角落里的床前坐下,没有说话。

他从帆布包里拿出那份已经有些卷边的加盟合同,手紧紧攥着,纸张的边缘硌得他手心发疼。

他想起了面试那天,晏明洲对他说的话:“这个时代,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规矩是人定的,路也是人走出来的。”

放弃?

不!

他林耀东从乡下跑到广州来,不是为了受几天挫折就灰溜溜地滚回去的!

他想起了家里的父母,想起了爷爷期待的眼神,想起了自己光耀门楣的志向,心里的委屈和愤怒渐渐被一股韧劲取代。

就在这时,他脑子里突然回想起晏明洲在营销课上说过的一句话,“百闻不如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