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人民的名义:胜天半子,与天争命 > 第159章 ‘二审’高育良(二)洪武开篇,从永乐到万历!

第159章 ‘二审’高育良(二)洪武开篇,从永乐到万历!(1 / 2)

“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

“雄才大略,确有其父之风。”

“修《永乐大典》,集古今文化之大成,功在千秋。”

“五征漠北,打击北元残余,稳定边疆。”

“七下西洋,扬国威于海外,沟通东西。”

“此等功业,确可称‘盛世’。”

高育良先是肯定了朱棣的文治武功,但话锋随即一转,锋芒毕露:“只可惜…”

“太过好大喜功,屡屡透支国力。”

“永乐大帝的内心深处…始终笼罩着——‘得位不正’的阴影!”

“毕竟即便是他把《永乐大典》修成了千古第一奇书。”

“史官也不会记载…他是顺位继承的。”

“但也正因如此,他更加极度渴望证明自己超越乃父,成为‘千古一帝’!”

“正是这种心态,导致他屡屡穷兵黩武。”

“五次北征,虽胜多败少,但耗费巨大,民力凋敝。”

“七下西洋,虽波澜壮阔,但主要目的为‘耀威异域’、‘搜寻建文’,及满足宫廷奢靡需求。”

“远非后世所言的‘开拓贸易、促进交流’之主导。”

“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实为面子工程!”

“对国家财政是沉重负担!”

“另外…朱棣执政中后期,不断钳制思想,压制史笔。”

“为塑造‘圣君’形象,大兴文字狱,严密控制思想。”

“甚至不惜篡改、销毁不利史料。”

“对史官极尽威逼利诱之能事,务求史书‘歌功颂德’。”

“其对‘名’的过度追求,已近乎偏执,不惜以透支国本、压制真相为代价!”

“但是总之,瑕不掩瑜,功大于过。”

“他自己,也倒在了最后一次出征漠北的路上!”

“然而他薨逝后…唉…”

“第三点!”

“仁宣之治,昙花一现,治世难续,武备衰微。”

“永乐帝驾崩后,大明迎来了难得的,短暂的休养生息的时间。”

“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这父子二人,皆可称之为明君。”

“他们父子二人,先后纠正永乐时期的一些弊政。”

“与民休息,发展经济。”

“史称‘仁宣之治’!”

“这段时期,是明朝三百年中,真正意义上难得的承平岁月。”

“只可惜…文恬武嬉,埋下祸根!”

“两位君主在位时间…均太短了!”

“仁宗仅十月,宣宗也不过十年。”

“父子二人加起来十一年的时间…短暂的治世。”

“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永乐朝时期过度消耗带来的国力损伤,和军事系统的潜在隐患。”

“更重要的是!”

“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文官集团势力持续膨胀,武官地位相对下降。”

“军队训练松弛,武备开始废弛。”

“这种‘重文抑武’的趋势,在和平时期尚可掩盖。

“可…一旦遭遇重大危机,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想必,您也知道…我接下来,要说什么了。”

“第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