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人报名参加评比。”他说,“织布组八人,陶组七人,剩下六个想试混纺和釉料。”
艾琳在名册上勾了勾。
“明天开始,每天上午开一刻钟会。”她说,“报进度,提问题,当场解决。”
“要是有人不做呢?”
“不做就不做。”她说,“但做了的,必须记下来。谁进步快,谁落后,都要清楚。”
彼得点头出去。她继续整理数据,一条条核对。火候时间、染料配比、泥料比例,全都写得明白。这不是靠运气,是一步步试出来的。
太阳移到头顶,外面声音更响。有人在争论哪种红色更牢,有人比谁画的设计更实用。一个小女孩跑进来,举着一张皱巴巴的纸。
“姐姐!我画了个杯子,耳朵是蝴蝶!”
艾琳接过纸,上面歪歪扭扭画了个带耳杯,两边耳片像翅膀。
“很好。”她说,“拿去给老陶匠看,让他试着做。”
女孩蹦跳着跑了。她站起来,走出门。
空地上已经变了样。原来的样品台扩成了三块区域,左边是旧品对比区,中间是试验记录栏,右边贴满了村民画的新设计。有人正用炭笔往板上描图,有人蹲着讨论怎么改泥料才能撑住细颈。
张氏带着两个妇女在溪边架第三口锅,准备染一批红布。老陶匠领着三人进窑房,重新调泥。一个男人举着木尺量晒场,说要搭个遮阳棚专门晾染布。
艾琳走过去,拿起一张未完成的设计图。线条粗糙,但能看出是个带流嘴的壶,底部加了圈凸纹。
“谁画的?”
“我。”一个中年女人接过话,“我想试试能不能防滑。”
“明天就能做。”她说,“材料从改进组领。”
女人咧嘴笑了,把图小心折好塞进怀里。
她继续往前走,看到公告板已经钉好。第一行写着:“首次评比,五日后。”
远处,彼得正在教几个年轻人记数据。一人念,一人写,第三人核对。本子上画着表格,分“项目”“方法”“结果”三栏。
她停下脚,看向整个空地。
人多了,声音杂了,但每一声都在说同一件事——怎么把东西做得更好。
没有人再问“值得不值得”。
他们已经在做了。
艾琳回到账房,打开登记册最后一页。她写下一行字:“品质达标,市场筹备可启动。”
笔尖顿了顿,又添一句:“材料供应需提前两周准备。”
她合上册子,放在桌上最显眼的位置。
窗外,夕阳照在一块染布上,橙黄色映在泥地上,像一块烧热的铁皮。
一个妇女端着盆走过,水滴落在布角,洇开一小片深色。
她没擦,只是把布展平,任阳光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