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2 / 2)

过了一会儿,他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酒酿圆子走进书房,轻轻放在她手边。“趁热吃一点。” 他自己则拿起她手边那些厚厚的、关于非遗技艺现状的调研报告,靠在旁边的沙发上翻阅起来。

他没有问她进行得如何,也没有给出具体的商业建议,只是用这种方式告诉她——他在这里,与她同在。

看着她专注而疲惫的侧影,他心疼,却更感骄傲。他的舒安,正在一片全新的领域开疆拓土,散发着连他都为之惊叹的光芒。“我能做的,就是在她身后,确保她无后顾之忧。”

林舒安舀起一勺圆子,甜暖的感觉从喉咙一直蔓延到胃里,驱散了疲惫:“你怎么知道我想吃这个?”

顾怀笙目光未从报告上移开,语气平淡:“猜的。” 他顿了顿,补充道,“基金会前期,事务繁杂,不必事必躬亲。周谨帮你物色的执行秘书长,下周到岗,是位很有经验的慈善项目管理者。”

林舒安心中一暖:“嗯。谢谢。”

他这才抬头看她,眼神深邃:“你我之间,不言谢。”

顾怀笙和林舒安一同前来。工作坊里,丝线斑斓,绣娘指尖翻飞。林舒安与老艺人亲切交流着针法与创新设计的可能性;顾怀笙则更关注工作坊的运营模式、学徒的保障体系以及未来产品的潜在市场渠道。

他看着林舒安蹲在一位年轻绣娘身边,认真观看她绣一朵玉兰花时,那专注而温柔的侧脸,与她在会议室里据理力争的样子截然不同,却同样动人。

阳光下,丝线泛着柔和的光泽,如同他们正在编织的未来。

“商业帝国是我的成就,但与她共同创立的这个基金会,以及我们的家,才是我真正的‘基石’。” 这里没有冰冷的数字博弈,只有文化的温度与传承的重量,这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与平静。

林舒安: “将理想付诸实践固然辛苦,但能与他并肩,看着共同的愿景一点点变为现实,这种感觉,无比踏实。”

林舒安看着窗外流逝的街景,轻声说:“怀笙,我觉得我们做的是对的事。”

顾怀笙握住她的手:“嗯。只要是你想做的,就是对的。”

他说的不是基金会,而是她。因为她的理想,已成了他理想的一部分。

“顾林基金会”这块基石,正以理想为蓝图,以信任为水泥,以共同的决心为钢筋,被一砖一瓦地夯实。

它不仅是他们事业的新版图,更是他们情感与价值观深度融合的象征。

在这条路上,他们互为灯塔,也互为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