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1 / 2)

风波过后,尘埃落定。“顾林文化传承基金会”的成立,不仅是危机公关的妙棋,更是顾怀笙与林舒安将个人命运与更宏大叙事联结的主动选择。它如同一棵新植的树苗,需要精心浇灌,方能扎根深远。

巨大的环形会议桌上,铺开着基金会未来五年的战略规划草图。林舒安站在屏幕前,穿着一身利落的珍珠白色套装,长发挽起,眼神清亮而专注。她正在阐述基金会首个核心项目—— “薪火相传”计划,旨在系统性资助、培养古籍修复、非遗技艺、传统戏曲等领域的青年人才。

“我们不能只做简单的资金拨付,”林舒安的指尖划过屏幕上复杂的项目结构图,“而是要构建一个生态。包括大师工作室的师徒制传承、国际顶尖机构的交流访学、以及最终成果的市场化孵化试点。我们要让这些古老的智慧,真正在当代‘活’过来,甚至焕发新的经济价值。”

台下坐着顾氏集团的几位核心高管和聘请的基金会专业顾问。有人提出质疑:“林总监,这个模式投入周期长,回报率难以量化,从纯商业角度看,风险很高。”

顾怀笙坐在主位,沉默地听着,手指间夹着一支未点燃的钢笔,目光始终落在林舒安身上。

面对质疑,她并不怯场。“他们习惯用数字衡量一切,但文化的价值,恰恰在于其超越数字的深远影响力。” 她深吸一口气,准备用更缜密的逻辑和更具前瞻性的视野来回应。

林舒安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李总的顾虑我很理解。但请问,顾氏集团投资一项前沿科技,是否也要求它在第一年就盈利?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回报’在于塑造品牌灵魂、增强社会凝聚力、甚至在未来开辟出全新的‘文化科技’融合赛道。这不仅是慈善,是更具前瞻性的战略投资。”

她调出另一组数据:“这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年轻一代对‘国潮’、对具有文化底蕴产品的消费趋势图。我们认为,现在播种,是在占领未来的心智高地。”

顾怀笙在此刻开口,声音不大,却一锤定音:“基金会的运作,遵循林总监制定的战略方向。集团的资源,必须无条件配合。” 他看向提出质疑的高管,“我们要学会计算‘影响力’这笔账。”

他的支持,无声却重若千钧,瞬间平息了所有杂音。

林舒安面试第一批申请“薪火相传”计划的青年学者。一位专攻宋代金石学的年轻人,带着厚厚的学术资料,却对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能理解、甚至愿意付费的产品毫无概念。

“我…我只想安心做研究,把这些铭文考释清楚。市场…我不懂。”年轻人推了推眼镜,面露难色。

林舒安没有失望,反而耐心引导:“研究是根基,我们必须尊重。但你想过吗,如何让你考释的这些古老文字,通过AR技术,让普通人在博物馆的手迹上一点,就能看到它当年的铸造过程、听到它的故事?让冰冷的金石‘活’起来,吸引更多人来关注、来传承,这是不是另一种意义上,更伟大的研究?”

她的话,为年轻人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搭建桥梁并不容易…” 她理解学者的纯粹,也看清了理想落地的难点。“我不能只是给钱,更要帮他们找到通往未来的路。” 她意识到,基金会需要引入更多元的人才,比如科技顾问、产品经理。

她亲自为这位年轻人牵线,联系了顾氏集团旗下科技公司的一位AR项目负责人,安排了一次非正式的“碰撞”会议。

林舒安伏在书桌上,对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修改着基金会的人才评估体系细则,手边是一杯早已冷掉的安神茶。她揉了揉酸胀的眉心,脸上带着疲惫。

顾怀笙结束应酬回来,身上带着淡淡的酒气和夜风的微凉。他没有打扰她,先去换了家居服,然后走进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