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略微停顿了一下,仿佛是为了让这个核心观点更好地被吸收,随后,以一种清晰而沉静的语调,从容引述:
“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的‘位置’篇中,对此有过极为精辟的论述,他言道:‘位置之法,繁简不同,寒暑各异,高下量势,曲直随形。’”
这十六个字,她念得不疾不徐,字正腔圆,如同珠玉落盘,在充满现代感的会议室里,激荡起一股源自古老东方的智慧回响。此言一出,不仅王总监微微一怔,会议室里另外几位对传统文化和古典园林美学有所涉猎的成员眼中,也瞬间闪过一丝明显的讶异与恍然,仿佛被点醒了某个关键的窍要。
林舒安没有停留在引经据典的层面,她立刻将古典理论与眼前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继续阐述,语速平稳而有力:“文公此言的精髓,我认为核心在于‘得势’与‘随形’这四个字。所谓‘置物造境’,其关键并非追求表象的统一或简单的对称,而在于精准地把握每一件器物本身所蕴含的气韵、精神与动态走势——
也就是其‘势’,并依据具体的空间环境、光照条件、观者动线——也就是其‘形’,进行巧妙而贴切的安置,使它们各得其所,各安其位,最终在更高的层面上达成和谐共鸣。这远非简单地以繁配简、以古配古那样机械的排列组合所能企及。”
她的目光转向投影屏幕上那并排展示的不锈钢雕塑与明式家具图片,抬起手臂,用纤细的食指虚点着图像,引导着众人的视线与思绪:“诸位请看,我们不妨暂且抛开材质与时代的标签,单纯去感受它们内在的‘势’。
这尊不锈钢雕塑,它的核心魅力与视觉冲击力,来自于那种充满动感、仿佛捕捉了液体或光线瞬间凝固状态的、极具张力的流线型形态,这是一种强烈的、向外辐射的、‘外放’的‘势’;而反观这套明式书房家具,它的美感基石,则源于其严谨精准到近乎苛刻的比例关系、内在稳固的框架结构感以及它所提供的那种沉静、安稳的物理与心理支撑力,这是一种含蓄的、向内凝聚的、‘内敛’的‘势’。”
她环视众人,眼神清亮:“一放一收,一刚一柔,一动一静,看似处于美学光谱的两极,截然对立,但实则在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深层结构中,这种二元对立恰恰是阴阳相生、动静相宜、矛盾统一的最佳体现。对立本身,并非阻碍,而是产生张力和深度的源泉。”
紧接着,她将理论彻底落地,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基于此,我们完全可以主动利用并强化这种‘势’的对比,来精心营造整个核心区域的空间节奏与观展体验。例如,我们可以将这尊雕塑,放置在靠近入口或视野相对开阔通透的区域,充分利用其高反射的表皮特性,捕捉并映射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光线变化、窗外景致乃至观者自身的身影,极大地强化其动态的、与环境互动的存在感;而将这套明式家具,则组构成一个相对独立、具有围合感与庇护感的‘阅读静思’区域,以其沉稳的木色和严谨的结构,营造出一种让人心神安宁的场域。”
她的手指在空气中划出连接的轨迹:“两者之间,我们可以通过地面材质从光滑到粗糙的微妙变化、灯光照明从聚焦到漫射的精心过渡、甚至引入一两件兼具两种特质的过渡性艺术品,来形成视觉上与心理上的缓冲与连接桥梁。
整个设计的核心关键,在于精准地掌控好这个‘收’与‘放’之间的尺度与节奏,让观者在穿行、驻足、体验的过程中,身体与心灵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种由对立产生的张力,以及最终达成的微妙平衡。从而引导他们超越表象,去理解并共鸣于隐藏在不同时代、不同材质、不同形式的器物背后,那种人类对‘力与美’、对‘结构与空间’、对‘精神栖居’永恒不变的探索精神与内核。”
她的话语,如同山间清泉,潺潺流淌,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将深奥的古文理论、抽象的哲学思辨与具体的空间设计实践巧妙地熔于一炉,不仅四两拨千斤般地化解了王总监提出的尖锐质疑,更是在众人面前,擘画出一幅既有深厚哲思底蕴、又充满灵动美感与沉浸式体验的生动图景。她不仅是在解决问题,更是在提升整个项目的立意与格调。
就在她话音落下的那一刻,连始终面色沉静如水、仿佛一切尽在掌握的顾怀笙,都几不可察地坐直了身体,那细微的动作幅度,却如同平静湖面投入的一颗石子,打破了惯有的平衡。他深邃难测的目光,久久地落在林舒安那张因专注与自信而焕发出别样神采的沉静侧脸上,那双惯常如同覆盖着千年寒冰、隔绝了所有情绪的眸子里,清晰地掠过一丝极快的、纯粹的、毫无掩饰的激赏。那是一种超越了身份、地位与既定计划的,对智慧、才华与内在力量最直接、最本能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