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在高效而紧绷的节奏中持续推进,阳光在巨幅落地窗外缓缓爬升,将室内映照得愈发通透明亮。当讨论的焦点最终锁定在本次沙龙最为核心、也最具象征意义的区域——
计划将一尊由国际知名当代艺术家创作的、造型极简流畅、表面经过特殊抛光处理的不锈钢雕塑,与一套线条挺拔舒展、木质温润、工艺已臻化境的明式黄花梨书房家具进行并置,以期达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时,先前潜藏在水面之下的分歧与疑虑,终于如同暗礁般浮出水面。
负责此区域深化设计的资深策展人王总监,一位年约五旬、戴着金丝边眼镜、以严谨甚至有些保守着称的老先生,忍不住扶了扶他的眼镜架,眉头紧紧锁成了一个川字,语气带着显而易见的忧虑:
“顾总,林顾问,请恕我直言。”他清了清嗓子,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显得格外清晰,“不锈钢材质本身的冷峻、坚硬及其特有的高反射特性,与黄花梨木材所蕴含的温润、清和以及哑光质感,在物理属性上存在着几乎是天然的、难以调和的冲突。
再者,这尊雕塑完全抽象的、充满未来感的流动形态,与明式家具那严谨到毫米的榫卯结构、以及传承自古老谱系的经典制式,在视觉语言和美学逻辑上,也似乎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我……我非常担心,这种强行并置,非但不能产生策划案中所期望的‘融合’与‘对话’的升华效果,反而会因其过于强烈的对比与反差,在视觉和心理上造成割裂感,甚至……甚至可能带来一种不伦不类、格格不入的观感,最终损害沙龙的整体格调。”
他的话语,条分缕析,直指要害,并非恶意刁难,而是基于多年经验产生的、实实在在的担忧。这番话,也无疑道出了在座其他几位团队成员心中盘旋已久却未敢明言的疑虑。材质、形态、时代背景、文化符号……这其间巨大的差异,像一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横亘在美好的构想与冰冷的现实之间。
王总监的话音落下,会议室里霎时陷入了一片近乎凝滞的沉默。空气仿佛都沉重了几分,阳光中飞舞的微尘也似乎放缓了速度。众人的目光,带着紧张、探究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不由自主地在始终不动声色的顾怀笙和刚刚被委以重任的林舒安之间,小心翼翼地游移。
顾怀笙没有立刻表态。他深邃难测的目光从王总监身上移开,身体几不可察地微微向后,靠进了宽大的椅背,形成了一个更显疏离与审视的姿态。他那修长、骨节分明的手指,开始在光洁冰凉的黑檀木桌面上,无意识地进行着极有规律的、极其轻微的敲击,笃、笃、笃……那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却像精准的秒针,敲在每个人的心弦上。
他的视线,最终如同聚光灯般,精准地投向了坐在他斜对面的林舒安身上。那目光里,有上位者惯有的冷静审视,有对项目负责的严格考量,但若细看,似乎还藏着一丝极淡的、几乎无法捕捉的期待——
仿佛一位严苛的考官,在等待考生如何拆解这道棘手的难题,仿佛在无声地询问:你那些引以为傲的理论根基与美学修养,究竟能否经得起现实层面最直接、最尖锐的拷打?
林舒安清晰地感受到了那道目光所承载的重量,也敏锐地捕捉到了会议室里弥漫开的那股混合着怀疑与观望的气氛。压力如同无形的潮水般涌来,但她并未流露出丝毫慌乱。她没有急于开口反驳,甚至没有立刻迎上顾怀笙的目光,而是微微垂下了眼帘,浓密卷翘的睫毛在莹白的脸颊上投下两道浅淡的扇形阴影。她需要这短暂的沉默,如同武士在出剑前需要凝神静气。她在记忆中飞速地检索、筛选,像是在浩如烟海的武库中,寻找那柄最契合、最能一击制胜的兵器。
仅仅几秒钟后,她重新抬起眼眸。那一刻,她眼中所有的犹疑与斟酌都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亮如秋水的坚定。她的声音依旧保持着那份特有的温婉质地,但此刻,这温婉之中却注入了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与自信,清晰地回荡在寂静的会议室里:
“王总监的顾虑,我非常理解,并且感谢您提出如此关键的问题。”她先给予了对方充分的尊重,语气诚恳,“的确,从材质物理属性与视觉形式的表层来看,对比强烈,冲突直观。但是,”她话锋平稳地一转,如同溪流遇石,自然绕行,“我们在深入探讨‘融合’这一核心概念时,或许不应首先,也不应仅仅,拘泥于材质与形式的表象对应,而应该尝试追溯并把握其内在的‘势’与内在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