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猎队休整传技艺(1 / 2)

大雪彻底封死了山门,将兴安岭包裹在一片银装素裹之中。往日喧嚣的山林陷入了沉睡,只有耐寒的乌鸦和雪雀偶尔划破寂静。对于冷家屯狩猎队而言,这是一段难得的、被迫按下暂停键的休整期。持续的远征、高强度的狩猎,虽然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和赫赫声威,但也消耗着队员们的精力,积累着不易察觉的疲惫与隐患。

冷志军深知张弛有度、厚积薄发的道理。他没有趁着冬闲组织新的冒险,反而果断下令,队伍进入为期一个半月的系统性休整与深化训练阶段。目标明确:恢复体力,沉淀经验,提升技艺,强化凝聚。

“咱们这支队伍,成立时间不算长,但经历的事儿不少。”在狩猎队全体会议上,冷志军环视着围坐在热炕头上的队员们,语气沉稳,“打过野猪群,斗过狼,猎过豹子,也北上掏过野牛、山羊和驼鹿,如今又有了白羽这未来的空中帮手。咱们靠的是啥?是运气?不全是。更主要的,是咱们每个人手里的本事,和拧成一股绳的心气儿!”

他顿了顿,继续道:“可咱们不能光吃老本。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咱们现在名气是有了,但要想走得更远,站得更稳,就得把根基打得更牢!这个冬天,咱们不图出去挣多少钱,就图两件事:第一,把身子骨养好,把之前落下的暗伤小病都调理利索;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传艺、学艺、磨艺!”

他提出了一个“能者为师,互教互学”的方案。让队里在某些方面有特长、有独到经验的队员,系统地将其技艺传授给其他人,尤其是年轻队员。同时,也鼓励不同民族、不同狩猎背景的队员之间,交流切磋,取长补短。

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积极响应。就连一向寡言的乌娜吉,眼中也闪过一丝亮光。

于是,在这个寒冷的冬季,冷家那间宽敞的、烧着暖炕的堂屋,以及院子里扫开积雪的空地,便成了狩猎队最好的“讲堂”和“演武场”。

第一课:追踪与潜行,由乌娜吉和诺敏主讲。

炕上铺开一张巨大的、硝制过的鹿皮,上面用木炭画着各种复杂的地形和兽径模拟图。乌娜吉盘腿坐在中间,诺敏在一旁辅助。

“追踪,不仅仅是看脚印。”乌娜吉的声音平静而清晰,她拿起一根细树枝,指着鹿皮上的“足迹”,“要看步幅,判断猎物的体型和速度;要看足迹的深浅和清晰度,判断时间和负重;要看足迹旁边的刮擦、拖痕,判断它是否受伤或携带猎物。”

她拿起几撮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动物毛发,以及几颗形状各异的粪便干样,“还要学会看这些。狐狸的毛和狼的毛不同,獐子的粪和狍子的粪也有区别。甚至,”她闭上眼睛,微微抽动鼻翼,“风里的味道,也能告诉你很多。潮湿的泥土味可能靠近水源,浓烈的腥臊味可能意味着附近有猛兽的巢穴或标记点……”

她不仅讲解理论,更注重实践。她会带着林志明、阿木尔等年轻队员,在屯子周围的雪地上,实地辨认各种动物新留下的痕迹,讲解如何根据风向、光线选择追踪路线,如何利用地形和植被隐藏自身,做到“踏雪无痕,过草不惊”。诺敏则重点传授她那双“鹰眼”的锻炼方法,如何快速在复杂环境中发现细微的异常。

第二课:弓箭与远程狙击,由乌娜吉和冷志军共同指导。

院子里,立起了几个用草绳捆扎的、画着简易环数的箭靶。乌娜吉演示了她那手出神入化的箭术。如何根据距离、风速调整箭矢的抛物线和提前量;如何在不同的姿势(立、跪、卧)下保持稳定;如何做到心箭合一,在电光火石间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她甚至讲解了如何制作特殊用途的箭矢,比如响箭(用于惊扰驱赶)、猎箭(倒刺设计防止猎物挣脱)等。

冷志军则重点讲解53式步骑枪的使用和保养。如何校准瞄准镜,如何计算弹道,如何在远距离上做到一击必杀。他将自己猎杀驼鹿时那超远距离双杀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强调耐心、冷静和射击直觉的培养。年轻队员们轮流上阵,在寒风中反复练习据枪、瞄准、击发,哪怕手指冻得通红,也毫不懈怠。